奇客网

江淮传统除夕习俗

困你的牢笼2023-06-20

江淮传统除夕习俗

除夕,又称除夜,俗称年三十夜、大年三十。其起源于周代的岁终驱傩之俗,《周礼·夏官》:“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东汉时,应劭的《风俗通义》始见“除夕”二字,“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原义为驱邪求福之意。

晋时,有了分岁、守岁之俗,清翟灏《通俗编》卷三引晋周处《风土记》载:“夜祭先竣事,才动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为送旧、延年之意。南北朝时,又有肴蔌(sù)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之俗。唐代,又增加了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盒灯等风俗。到了宋代,度岁成为年终大事。据《梦粱录》介绍,是夜,士庶之家,皆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明代,又发展了许多新俗。

《帝京景物略》载:在北方,五更焚香楮,送玉皇,迎灶神;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门窗贴红纸葫芦;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悬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饮,守岁等。《西湖游览志余》载:在南方,人家祀先祖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烧;家庭举筵,长幼咸集;儿女终夜搏戏藏钩;并燃灯床下,食赤豆粥等。清承此俗,《帝京岁时纪胜》载:该日,向尊亲师友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再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饣果锭,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以兆延年(。今安徽民间尚有祀年、辞岁、守岁、吃分岁酒、给压岁钱、挂年画、贴春联等习俗。

一、祀神祭祖

除夕,祀神祭祖为一项重要内容。一为祭拜神灵、祖先。蒙城人在吃年饭前,要在庭院内栽两棵全枝全叶的青竹竿,上面系上铜钱;晚上摆上供品,供品中必须有鱼,焚香燃表放爆竹后,全家叩拜,祭祀天地神灵、祖先。金寨人在三十晚上烧香祭天地,敬祖先,放鞭炮,辞旧迎新。二为祭祖。有的地方是在坟地祭祖,如宿松人在中午前后,带着鱼、肉、酒、茶、香纸、爆竹到祖宗坟上烧香辞岁,若是新丧之坟,要在坟前点灯,子孙呼唤祖宗回家过年。多数地方是在家祭祖,如天长旧时三十中午各家敞开“神主龛子”的门,挂上祖先遗像,在家祭祀祖先。铜陵人则将10余碗用作年饭的荤素菜及“三牲”作供品,焚香烧纸,叩头作揖,祭祀祖先。富裕人家还在野外路边泼粥,烧些纸钱,以敬孤魂野鬼。黟县在厅堂悬挂祖宗容像或孝思图,傍晚时祭拜列祖列宗。霍邱在晚饭前祭祖,其中南部地区喜挑最粗的木炭供奉,寓意为家庭富有,生活更美满。除祭神祭祖外,全椒人还祭家庙,固镇人还敬神佛。

二、接灶

接灶是除夕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安徽各地的接灶时间有所不同,一些地方是在吃过年饭以后,如六安市饭后在灶台上烧香点烛,举行“接灶”仪式;屯溪饭后的第一件事是“接灶”,仪式一如送灶,所不同的是改烧纸马为烧松枝、柏枝,意为“百无禁忌”;肥东在就寝前、怀宁在午夜、祁门在子夜接灶。还有一些地方是在吃年饭前接灶,如黟县、贵池、青阳在接“灶神”回家后,全家团聚吃年饭。

三、除夕的活动与日期

首先是犒赏牲畜。如来安、凤阳、全椒、金寨养牛户,晚上要给牛喂一顿白米饭。俗谚说:“打一千,骂一万,年三十晚上要喂一顿白米饭。”固镇则用一碗扁食、两个馒头喂大牲畜,有“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之说。宿松在吃过团圆饭后,主妇将每人剩下的饭(故意留下的,谓连年有余)倒在一起,并挟些鱼、肉、菜等,让猫、狗吃。其次,还有其他习俗:如五河在除夕夜用灯笼照园圃,说“菜无虫伤”;照四壁,说“家无蛇蝎”;用米面豆谷撒阴暗角落,谓“送鼠”;以香楮拜井处,说“封井”;还把鞋底翻转朝上,谓“可防瘟神散疠”。萧县、砀山人都在门前放一横棍,叫“拦门辊”,说能拦住金银财宝,不向外流。舒城人在吃过年饭后,要用柴、树根或木炭、煤块烤火,俗称“烧发”,寓意一烧就发财。

此外,有些地方除夕是定在二十九过。例如固镇杨庙乡村桑姓农户,多数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过年,据传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惯。传说明末时该村住着一个桑姓老头,夫妻俩领着7个儿子,租种财主家的5亩地过活。一年秋天,桑老头被财主家的黄狗咬伤了腿,其三子盛怒之下用砖头打瘸了狗腿,被财主绑送县衙毒打一顿不说,还被抢走了5石麦子。桑老头气恼万分,请人写状纸告到凤阳府。秋去冬来,眼看又到年关,左邻右舍都忙着过年,唯有桑老头家冷冷清清。腊月二十九这天,桑老头打赢了官司,财主如数退回了麦子,于是全家欢聚一堂,杀鸡、备菜,高高兴兴过了一个早年。从此,桑姓后代,每年都在腊月二十九吃年饭。

铜陵董店乡舒山村竹园陈、曹、江3姓将除夕也定在腊月二十九,全家吃荤,但三十晚上则吃素。据传这是很早以前,曹氏姑娘吃斋,嫁入江家后,江门为尊重曹氏信仰,故提前一天欢度除夕,其下代女子又嫁入陈家,此俗也传入陈家。由此,腊月二十九吃年饭,在三姓间代代相传。

四、贴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门帖,俗称对子。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图腾崇拜。最初的形式是桃木(图腾物),汉时演变为桃人。魏晋发展为桃符(长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名,意为镇鬼。五代时已在桃符上题写词句,传说后蜀国君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觉其欠佳,便自题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联开始用纸书写。“春联”之正式命名,乃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春联是一种特殊文学形式的诗。其字数一般在3字以上不等,可多达5百余字,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此外,上下联结构要相同,词性要相当,平仄要相协。春联内容一般多用吉祥喜庆的词语,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或借古寓今,或歌功颂德,可谓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春联也在不断更新,年年都有许多情景交融、生气勃勃、格律严谨的新春联面世。

安徽各地都沿袭了贴春联的习俗。旧时贴春联要净手、焚香、放鞭炮,现多已不再实行。但宿松有些礼俗限制:第一,贴春联须在祭拜祖坟之后;第二,由男性粘贴;第三,应先大门、后小门、先外门后内门依次粘贴。

安徽各地贴春联的时间有早有晚。如固镇、濉溪是在早上贴;蒙城、来安、萧县、灵璧、五河、肥东是在上午贴;旌德是在午饭后贴;宿松、石台、长丰、涡阳是在下午贴;巢湖、屯溪是在吃年夜饭前贴等等。春联都用红纸书写,但居丧人家例外,如涡阳居丧者当年用白纸,不写字;次年用蓝纸,写字;第三年方能贴红纸春联。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