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福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福清人说春节是“做年”。“做年”表示庆贺一个生产周期的成果。旧时福清“做年”始自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终于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历时一个月之久。
“做年”前,人们在门楣、门框等处贴上大红对联以示祝愿。有的人还挂上大红灯笼,贴上“福”字及财神像等,以求平安、幸福。以前,每家每户都要做粿,炊“糖粿”,有的人家还炸蛎饼等。
人们为什么要过“年”呢?其实,“年”是一种怪兽。相传,古时候“年”的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上岸伤害人畜。因此每到除夕这一天,人们便纷纷逃往深山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避难之时,来了个乞丐,人们劝他快上山躲避,而乞丐不听劝告。半夜时分,“年”闯进村里,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的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怪叫了一声朝老婆婆狂扑,突然院内传来“劈劈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狼狈逃走。欣喜若狂的人们于是都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家家便在每年除夕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从“筅堂”(扫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全家老少齐动手,拂去房内的灰尘、蜘蛛网,清洗所有家具、器皿,去掉无用的杂物。“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番薯粉煮猪血。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筅堂”蕴涵去污除晦、吐故纳新之意。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一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作“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但这一习俗还是沿袭下来,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爿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作“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5斤、五素五荤10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上方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遇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红联上方加上白联头以示哀悼。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及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2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是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饭后长辈要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压岁钱”俗称“红纸包”,要用红纸包好,不在多少,意到即可。分过“压岁钱”之后,家庭主妇要装“岁饭”,准备初一早上食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最后家长要添油点灯,带领全家人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
初一这一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刀,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
“拜初二”在福清古称“拜新座”。这是民间节假日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戚朋友来吊唁。初二日吊唁死者,这一风俗唯福清独有。除了吊唁,现在人们在初二日仍不互相串门。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就会被人埋怨。
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收起岁灯,将岁饭上的红枣、花生仁和龙眼肉收藏起来,岁饭重新蒸热后,全家饱餐一顿,表示终年光明、终岁有余。商店初一、初二停业,初三开门营业,所以初三又叫“开假日”。福清还有“请初三”的风俗,这一天,有新嫁女的家庭,多派新娘的弟弟到亲家家中请新娘、新郎回娘家。头年“请初三”,娘家要设宴招待女婿和出嫁的女儿。
福清民间还有做大岁、上彩、吃元宵丸、烘灯、闹社火等活动。城关地区还有过利桥的习俗。做大岁、上彩已逐渐淡出市民视野。吃元宵丸、烘灯(龙高一带舞板凳龙)如今仍在盛行。新厝一带闹社火活动,每年依旧十分活跃。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