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辽宁盘锦各民族清明习俗

芷蓝子2023-12-05

辽宁盘锦各民族清明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日,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在盘锦俗称“上坟”。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旧时,盘锦普遍是土葬,城郊和农村遍处是坟茔地。这天人们无论穷富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寄托哀思,缅怀先辈。而且这天绝不能不来,按传统观念上讲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即使在古代这天也是“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这天条件殷实点的人家携带香烛纸马到坟前烧纸,并供上糕点、白酒等祭品。普通百姓也要供上些饭菜,烧点纸。除烧纸上供外,还要进行祭扫,清除坟墓周围杂草,给坟头培土。有些人还要在坟头放上一块大土块作为“坟帽”,这多是父母合葬的坟。

但这天也有不少禁忌,即不能穿太艳丽的衣服,不能在坟前嬉笑、打闹,因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还要注重“早清明,晚十一”,即清明上坟应该提前一天或当天去,切忌推后,而且最宜早晨。而农历十月一又称“祭祖节”,可以晚些,甚至可以拖后一天;再有,清明节这天不能探亲访友,因为据说会把阴气带给他人。此外,这天还不能有外人陪同上坟、不能理发、不能参加娱乐活动等禁忌。

盘锦的少数民族虽然在清代以后汉化严重,但不少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并与汉族有所不同。如满族在清明要“插佛托”。“佛托”满语是“柳枝”的意思,因为柳树繁殖力极强,所以满族世代把柳树视为神树。坟上“插柳枝”,寓意家族兴旺发达,子孙茁壮成长、事业有成。

盘锦的朝鲜族是公元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开始陆续迁我境,并在此定居的。清明节这天,朝鲜族也要到坟茔地修整坟墓。还要给故人烧稻草,因为在朝鲜族眼里稻草代表金条,象征给故人送钱。另外还要向故人跪拜敬酒以表缅怀之情。最后还要在墓地旁集体食用带来的打糕、明太鱼、泡菜、米酒等较好的民族食品,有和故去的先辈“共享美食”、没有隐瞒之意。

蒙古族清明节要烧“旺火”。蒙古族在清明要在墓前燃起一堆旺火,然后全家人围着墓地转三圈,再把带来的炒米、炸果子、糖、酒、茶等素食作为祭品投入火中。火越旺越好,寓意旺火能将祭品顺利地送到先人那里供其食用。

锡伯族的清明节又称“鱼清明”。因为锡伯族属于渔猎民族,在清明恰逢产鱼期,锡伯人要拿鱼肉去祭奠故去的亲人。但祭奠过程中不能大声哭叫,以免惊扰先人。

建国后,人们传统祭奠观念有所改变,上坟主要是以扫墓、培土、烧纸为主,“烧纸活”(纸马等物)的开始减少。现在,随着公墓的规范化管理,人们安葬亲人多选择在当地公墓。而且清明扫墓已经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环保祭奠”、“安全祭奠”观念越来越强,比如烧纸都选择在公墓的指定焚烧地点,祭品以水果、糕点、鲜花、清酒为主,而且在墓园内说话声音很小,很少有大声哭叫的,和其他扫墓人互不干扰。不少人离开时还要用方便袋把产生的垃圾带走。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还会组织到盘锦烈士陵园、田庄台甲午战争清军墓园进行祭扫活动。并一起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有些单位还组织新党员到此举行入党宣誓,老党员到此重温入党誓词。

清明时节还有踏青的习俗。这期间春光明媚,和风细雨,苇草已露出尖尖角,树木已长出嫩芽。这时城里人会选择到湖滨公园、辽河湿地公园、东湖公园、双台子河闸等风景秀丽的场所去春游;在农村,人们会到景致不错的野外踏踏青,活动活动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不少人在祭扫之后还会在窝风的地方挖些小根蒜,回去做凉拌小根蒜和炖豆腐吃。

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是寒食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顺治十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大批汉族移民进入盘锦,过寒食节的风俗开始盛行,并影响到满族等东北土著民族。过去这期间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现在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惯,有些人在祭扫之后到饭店点凉拌菜、溜豆腐、炒青菜等几样没有油腻的“毛菜”作为午餐,喝上一杯浊酒,借以过寒食节,也表达对先辈的缅怀之情。

清明节是中国人辈辈沿袭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我们应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通过清明追忆感恩先人,不忘先人的恩泽,借以查找我们身上的缺点不足,激发对父母和妻儿的责任心、对事业的上进心、对民族的忠诚心,对国家的感恩心,是正能量的一种表达方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