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秦始皇时,陕西宜君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被抓去修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为夫送寒衣,千里迢迢来到山海关,谁知丈夫却早已葬身城墙内。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长城,露出了丈夫尸骨。孟姜女用寒衣妆殓安葬了丈夫,于绝望中投海殉节。从此民间有了“十月一,送寒衣”的习俗。山海关“孟姜女庙”楹联云:“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可谓孟姜女凄惨哀婉故事的生动写照。富平习俗,“十月一日,祭祖考,曰‘送寒衣’”(明《富平县志》)。是日,人们用白纸裁做棉衣棉裤,夹裹带籽棉花,谓之“寒衣”。又用冥币模子将烧纸击打成钱币状,谓之“冥币”。傍晚时分,家人于十字路口或坟地焚烧寒衣,并在地上画以圆圈,意在防备孤魂野鬼抢走寒衣。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十一月下旬。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士人拜阙,拜先生,曰‘拜冬’”(明《富平县志》)。“士人”指读书人。“拜阙”指面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拜先生”指看望老师。乡下则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昔时,富平城关“冬至庙会”久负盛名,集市菜蔬尤以“九眼莲”、“蒜苗”著称。
:农历腊月初五,家家户户吃"五豆",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所谓"吃五豆",就是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和大米混合起来做的饭,即豆大米饭。寓意勤劳节俭,五谷丰登。传说很久以前,北山里有一对老夫妻,开荒种田,勤劳节俭,逐渐积攒了些五谷杂粮。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一家四口过活,虽说家不富裕,倒也不愁吃穿。可唯有一样,儿子儿媳好吃懒做,不事农耕。父母再三好言相劝,小两口始终无动于衷。老两口去世后,小两口坐吃山空,很快就揭锅无米。眼看到了寒冬腊月,俩人数日粒米未粘,饥饿难忍,强打精神,翻缸倒瓮,搜寻了半把五色杂豆,放在锅里熬“五豆汤”。还没等到“五豆汤”熬熟,小两口就饿昏了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千百年来,每当“吃五豆”时,善良的老人们就讲说这个故事,教育子孙要勤劳节俭。富平习俗,腊月初五,“食五豆粥,曰‘辟瘟’”(明《富平县志》)。或在汤面中放入五种豆子,做成“五豆面”食之。并须有剩余,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又因冬至之后,昼渐长夜渐短,故民间有:“吃了五豆,长一斧头”、“吃了腊八,长一杈把”的民谚。意为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祭祀佛祖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腊”从“肉”旁,意为用肉冬祭,故称“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此日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佛祖所历苦难,于每年冬月“吃腊八粥”以作纪念。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云:“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富平习俗,“腊月八日,以肉果作粥,曰‘腊八粥’。又于是日作酒,曰‘腊脚’”(明《富平县志》)。今则用红小豆、大米等食材,熬煮“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灶神”即“祝融”(官职名称),主司灶火,是厨房之神,全衔名称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民间俗称"灶王爷"。《周礼》云:“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意思是说,灶王爷的名字叫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古时,官府腊月二十三“祭灶”,民间则二十四日“祭灶”,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昔时富平乡下各家厨房,在靠近炉灶的正墙上,都设有“灶火爷窑窝”,供奉着“灶王爷”。
传说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明《富平县志》云:“二十四日,以鸡祀灶,曰‘灶朝天’。”是日晚,由家中年龄最长者主祭,供果饼、灶糖、献麦麸等。全家跪拜,焚香吊表,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糖”即麦芽糖。“祭灶”寓意用灶糖甜蜜灶王爷的嘴,祈其上天多说好话。富平有民谚曰:“腊月二十三,老牛老马歇一天。”旧时此日不事农耕,让终日劳累的老牛老马歇息一天。
:农历年末最后一天,俗称“腊月三十”。是日,各家洒扫庭舍、挂神轴、设香火、摆供果、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挂灯笼等。晚上谓之“除夕”,或称“大年夜”、“岁除”。
挂神轴 即先祖神位画像,因其上下两端有卷轴,故称“神轴”。位列先祖画像一世或数世,亦有神轴无画像,仅位列先祖名讳数世。平时卷起存放,年节悬挂供奉于厅堂。两侧对联多为醒世格言,意在教化后人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或“粗茶淡饭是真味,茅屋草舍是金庵”等。民间“神轴”多毁于文革,今则供奉祖先遗像。
贴门神 各家贴门神于大门,意为驱晦气保平安。富平民间“门神”是秦琼和敬德,源于“魏征一梦斩龙王”神话故事。魏征,唐宰相,钜鹿郡人,其祖坟及祠堂在富平流曲镇北西魏村。传说唐贞观年间,京都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因打赌擅改下雨时辰犯了天条。玉帝大怒,降旨魏征监斩,老龙求唐太宗救命。是日早朝后,太宗故意留下魏征围棋,时至午时三刻,魏征打起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太宗言而无信,天天到宫里闹事。魏征得知皇上受惊,便派秦琼和敬德守护宫门保驾。太宗念其辛苦,遂命人绘二将军画像贴于宫门,从此平安无事。此举后来传入民间,便成了百姓人家的门神。
贴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春联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通常多为上街购买,亦有雅兴能书者泼墨挥春。内容多为喜庆之句,寄托主人美好愿望。其贴法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从右自左读起。解放后盛行给军烈属等拜年送春联。
贴窗花 源于民间剪纸艺术,因其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故称"窗花"。其题材多选自民间生活或戏剧,如耕种、纺织、牧羊、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深受人们喜爱。不仅烘托了节日喜庆气氛,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美的视觉享受。昔时富平乡下姑娘都会剪窗花,几乎每人都有一本夹着“窗花样”的书。剪纸前,事先裁好红的、绿的、粉的各色彩纸,再将“窗花样”分别与彩纸缀钉在一起,口喷少许水雾,举在油灯上方熏出图案,然后再按图案剪纸。随着手中剪刀灵巧的游走,顷刻间便有了一叠栩栩如生的窗花。也有心灵手巧的,不用“窗花样”,而是直接剪纸,亦维妙维俏。
贴年画 年画含有祝福新年吉祥之意,多为祈福丰收、祥和吉祥、新年生肖等图案,用以美化环境、渲染节日喜庆气氛。
守岁 除夕夜跪拜“神轴”,烧香安神。合家吃年饭,包饺子,观看“春节晚会”,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年饭“吃饺子”习俗,取意于"更岁交子"。又因饺子形如元宝,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之意。子夜新旧交会时,燃放鞭炮花筒,欢庆新年来到。
圩日,集市开市的日子。也叫“圩期”。圩日文化可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为西南地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的圩日,根据周围客家人的约成规定,一般五天为一轮,依农历而定。分为逢“一六”圩、“...
上下九代宗亲称谓自己以上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
九龙池,位于牟平区玉林店镇东南昆嵛(yú)山北麓的苍山之西,有高约百米的悬崖石壁,居中梯列9个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池,大的直径约有丈余,小的数米,自上而下,瀑布常年川流不息,池水清澈见底,唤做“九龙池”。...
早先年,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城叫“奉化屯”。传说在这以前叫“凤凰屯”。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屯名,只住着几户穷人家。屯里有一对青年男女,小伙子名叫桂阳,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姑娘名叫玉凤,温柔憨厚,心灵手巧。他俩...
法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文化和独特的习俗。在婚礼习俗方面,自本世纪60年代后期起,一股“性解放”的思潮冲击着法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模式,青年男女中间流行不履行结婚手续、不举办婚礼仪式的“未婚同居”...
青海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青海藏族民歌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为“鲁”和“谐”两大类。“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不等,每...
我们经常能在诗文中看到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比如黄庭坚那首有名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比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
商州农村,年轻女娃跟男娃订婚不叫相亲叫看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看家馍”习俗。看家一般是由媒人领着女娃及其直系亲属如:妈嫂姐妹,七姑八姨,事先订好日子。这天早上男娃专门在门外盯梢,一旦发现《看家的》走到...
回回堂位于江苏扬州市运河东岸。包括清代中期建立的清真寺和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普哈丁的墓园。据碑刻记载,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南宋时来中国传教,病逝后葬于今回回堂。墓为阿拉伯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