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曼霜2023-09-07

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它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400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

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礼记•礼运》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可见,《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

《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它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对每个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有关方面的内容,用极简练的文字进行记载和描述。其中记载的星象位置,经现代有关专家证明是从夏代到商代时期的现象。这为我国研究古代天象及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后人将《夏小正》一书的四百余字称为经文。

因为《夏小正》中所记载的历法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就把夏历也叫做“农历”(俗称阴历),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夏小正》一书中所记载的一些物候现象,如雁北乡、獭祭鱼、鹰如鸷、寒蝉鸣等,现在还在广泛使用之中。别看这本书的文字不多,它却凝聚了先人对于大自然的感情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是古人留给我们这个世界极其宝贵的资料。

《夏小正》是夏朝的文献吗?

《夏小正》是什么时候的文献还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它是西汉时代所编写的,因为《夏小正》最初出现在西汉戴德编纂的《大戴礼记》中。《隋书。经籍志》就把《夏小正》定为“戴德撰”。这当然是不足信的。《大戴礼记》一书固然收入了西汉时人的一些著作,如《礼察》篇说:“秦王……怨毒盈世,……子孙诛绝。”这样大骂秦朝的话,只有西汉人才能写得出来。但在西汉,经过秦“焚书”之后,一些埋藏的古籍正在陆续发现,《大戴礼记》也必然搜集了一些较古的文献。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历法记事,《今本竹书纪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一语,历来不少人就认为,它是夏王朝的职官所纪,是夏代的文献。但是根据考古学的材料,夏代从时间上推算相当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这些文化遗址所出土的陶器上仅有很简单的符号字。说夏代己能用文字对天文、气象、物候作如此系统的记录,实难令人相信。

《古本竹书纪年》称夏禹“居阳城”,阳城在今河南西部的登封县内。近年来考古学家也认为,夏王朝的活动地区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有人据此主张,《夏小正》是西周、春秋时代居于原来夏代领域、沿用夏代历法者所作,它很可能是晋国的文献。《左传》记晋国史实多用夏历,便是明证。但《夏小正》中所记的事物都在淮海地区,如说“雀入于海为蛤”,“玄雉入于淮为蜃”。他们如果看不见淮河和海,是不会如此记载的。再如,正月经文中记有梅、杏、桃等开花,这在黄河流域的晋国也是不可能的。二月的经文里还有“剥”一条,这个“”就是如今的扬子鳄,它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晋国也不会有这种东西。

夏朝灭亡后,夏王的子孙被封在杞国(今河南省杞县)。《礼记。礼运篇》载,孔子曾经想考察夏代的政治情况,因而到杞国去,但夏代的文献已大多散夫,他只是“得夏时”罢了。这里所谓的“夏时”,大概就是《夏小正》一书。司马迁在写《史记。夏本纪》时又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根据以上资料,有人认为《夏小正》是杞国职官所记,而经过孔子审定的。杞国的历史很长,它曾经是殷王朝的诸侯国,后来又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它的国土原在淮海地区,到春秋鲁僖公时期,杞国受到淮夷的侵犯而内迁了。如果《夏小正》是杞国的文献,那末它一定是在内迁之前早就写成。

而且,《夏小正》文句简奥,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就成一完整句子;还有《夏小正》经文中用的一些假借字,春秋以后很少用了。由此推定,它的成书年代必在春秋早期以前。

有的天文学家根据星象移动的规律,测出《夏小正》所言的天体现象,恰和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年的观象相合。于是认为,这本书的编纂当在西周初年。有人推测,商代后期才有大量的甲骨文出现;《尚书。多士》篇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那末这本书的撰写可能在商代后期或商末周初,是当时居住在淮海地区、沿用夏代历法的杞国人整理记录而成。《夏小正》经文中有两处出现“王”字,一说“王始裘”,二说“王狩”。有人指出,在西周铜器散氏盘铭文中,“矢”作为宗周王畿附近的一个小国,它已公然称“王”,远在淮海地区的杞国,当然更能称王了。

不过,《夏小正》的历法十分简单,它只是把一年分成12个月,没有置闰月的方法,更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概念;它所记载的自然界现象,以动植物的变化最多,可见这是一种较原始的观象授时的历书;它所记的生产活动,也只有农业、畜牧、渔猎、采集,而没有提到“百工”之事,手工业生产在当时还很不发达;许多迹象表明,它很可能是夏朝流传下来的关于生产活动的世代经验的积累。况且,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后来“出奔南巢氏”,有人认为就在今安徽巢县一带。夏朝末年的统治中心,应该也在淮海地区。

究竟《夏小正》是什么时代的作品,这需从历史学、文字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各个方面作综合考察,方能得出较可靠的结论。

什么叫历书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月、日、节气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广大百姓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书,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它是由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皇书”。

我国远在古代就设有专掌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秦汉有太史令,唐代设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改名为钦天监。明代二年至七年(1629年——1634年)在徐光启等统领下的“历局”组聘专业人士编纂了《崇祯历书》。清初,传教士又将《崇祯历书》略作整理进呈给清帝,改书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一直成为当时天文学家学习和研究西方天文学的主要著作,对我国天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我国最早的历书是装裱成轴,用毛笔书写,大约到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历书发展演变至今,远不能与昔日的历书相提并论,它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就其种类而言,就有年历、月历、日历、农历、怀历、台历、挂历、万年历等多种;随着社会信息、科技文化不断进步,其内容更是无所不涉,丰富多彩;设计形式不仅多样化,且更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带有名人书法、诗画的历书、年历品种,往往就是一件收藏品,因此时下重视收藏各类历书、年历的人愈来愈多。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