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域辽阔,各地过冬至不尽一致,但隆重对待之则相同;自冬至始的"数九"及《九九歌》,与全国各地不尽一致,但更体现了当地的物候特点。清道光刻本《榆林府志》载:“十一月,长至日,祀祖、交贺如元旦。”由此可知,“冬至大似年”,陕北自古把冬至视同仅次于年节的“小年”、“亚岁”。既然如此,就有相似于过大年的除夕和元旦之分了。所以陕北人过冬至有两天:一为中部和南部的“冬除日”,或被称作“二除夜”的;长城一线则过“长至日”。冬至民俗文化运作主要有如下内容:
1、冬除日“熬冬”。冬除日又叫“熬冬”。民国二十二年《葭县志》载:"冬至前夕饭酒食肉,啖羊首,谓之熬冬。"简明扼要地点明时间--冬至前夕,指出名目--熬冬,陈述饭食--羊首、酒、肉。熬冬全在一种气氛。
首先是吃熬冬饭。熬冬饭料因其有固定模式,故早在一个月前的“小雪”就开始准备了。按陕北气候,羊养至小雪最肥,"小雪宰羊"已成定式。而陕北中部讲究剔骨肉,宰羊之后,割下羊头、羊蹄及五脏六腑。羊肉从骨架上剔下来卷成卷,称作"剔骨肉",供市售或大年用。其余头、蹄、内脏、骨头(略带肉)统之曰"头蹄里物"或曰“羊下水”、“羊杂碎”。所有这些,全部是熬冬的材料。而且是冬至的特备材料。冬除日,主妇们把这些去毛、蜕皮,收拾干净"一锅熬"。本身就有了"熬冬"味。
其次是“炒百虫足”。在陕北,冬至必炒。包括黄豆、高粱、玉米、小麦等五谷和麻子、瓜子、花生等油料作物一应现成的炒料,都要在这天炒食。还有一样可供炒食的东西,那就是把熟的软米糕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然后切成见方的块,称作“糕圪瘩”,这也要炒一番。如此熬料、炒料之外,贫寒之家各尽其便,有食猪肉、红枣、糯米、矮瓜焖饭者,有食糯米糕者。最不行的,因"邑人最重此节"(《神木县志》),"即贫家必煮豆腐以食"(《米脂县志》)。这些吃食多于白天准备,傍晚熬煮、搅炒,如此,则拉开了熬冬的序幕:大锅热气腾腾,咕咕嘟嘟熬煮有声,小锅哔哔剥剥炒了一样一样,颇能显出陕北主妇的看家本领,未曾到嘴,已熬味十足了。
接下来是吃。阖家围坐炕头,羊脑为主,置于正中,四周摆满各种“下水”、炒豆、花生之类,尽情食之。有人缘好者,还拉来未及备办熬冬物料者共熬冬至,品评天气冷暖,但道来年桑麻。亦有持之相馈赠如《怀远县志》所载横山县人以"花馓、黍糕相馈,乡里交相拜节如元旦"者。自然,“熬冬”者,一在于由生变熟;二在于坚持把全年最长的一夜“熬”到天亮,与除夜"熬年"同义。这在当地老百姓有说法:“冬至熬一熬,来年好一好;冬至炒一炒,来年好一好。”
2、卜丰歉,镇邪祟。清光绪三十年刻本《绥德州志》载:“冬至日,老农以天气觇来年丰歉。二、三、四九宜雪宜寒。无雪而暖,次年多虫伤禾。”陕北人一年中有两次以水冰冻后卜丰歉的习俗。一是冬至,二除夜盛一碗水平置于磨顶正中即被称作"磨脐"的部位。待旦观其结冰,哪一边冰冒得高,则视何方为丰收。还要察看冰之裂纹。裂纹朝向何方,或纹长、纹深、纹多,则视何方为丰,相反的方向则为歉。冰高和裂纹一致则人人会看;如相左,则由老农细观默察,综合决断,全看老农的“金口玉言”了。类似的冰冻在腊八时还要进行一次。不过这时不是水而是刚下米的腊八粥汤了。在无定河两岸的横山山脉一带,古风更淳,凌晨鸡叫、半夜子时各户子弟拥向泉边、井畔抢挑头担水,说是挑上头担水,可争得来年丰收,农家把这叫作“抢籽头”。
另有冰炭镇门的习俗。各家以冰,炭各一块置于门之两侧。炭寓青龙置于左,冰寓白虎置于右。有青龙白虎镇门,可辟邪祟,保一家平安。这就是民国三十三年《米脂县志》所载的:“长至日前一夕,以冰炭镇门,献羔祭酒,阖家欢饮”的事象。
3、冬至日送寒衣祭祖茔--少数民族风俗的传承。陕北长城一线,特别是府谷、神木两县,不过冬除而过冬至。冬至正日,必于太阳落山后,各家男妇持果馔和寒衣送往祖先坟上,并持煤炭于祖先坟前搭火堆,拜如清明。所特殊者,精细人家还要正而八经地以白纸剪成简单的棉服状,夹层中实以棉花,成为十足的防寒衣,持之于坟焚之,草率者也必以白纸裹棉花敷衍之。而且此地人没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说。显然,这是把十月一日归并于此了。清道光本《神木县志》载“冬至数十内,男女墓祭”;清乾隆本《府谷县志》亦载,"长至日,设肴果祀祖考,并祖考冢前以石炭烘火。""其礼如元旦,亦备纸张、牲醴拜祖先,定边县则“于门外焚纸锞,祀祖先。”这一风俗与塞外黑山少数民族过冬至有关。《燕北杂记》上说,契丹人死葬于黑山,“凡死人悉属此山神”,“魂为黑山神所管”,所以于冬至日要杀山羊,白马、白雁去祭山神,"其礼甚严,非祭不敢近山。"祭魂是祀祖,祭山神,则是以生“血代酒”,祈求山神善待乃祖之意。这一民俗事象恰恰体现了陕北节日的多民族融合文化的性质。
4、礼当敬先生,鞋袜奉公婆。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陕北民间冬至节,旧时是敬先生的节日,可视为最早的"教师节"。这一天,照例放假。村塾中学生和家长代表领上高年级学生,带上各家筹措之鸡、羊头、白面礼馍和柴禾等往村塾中揖拜先生,谓之"追节"。此时学董、家长与先生寒暄,互道辛苦;学生则洒扫庭除、生火炉,表示清洁和温暖。此风延长县和黄陵县最盛,笔者幼时就读于黄陵县太贤小学,跟家长向老师追过节,及今已五十多个年头了,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和自在。
以新鞋,新袜敬公婆,也是陕北媳妇的一个冬节项目。陕北地气寒冷,故鞋是一般的布暖鞋,千层底,古时没有尼龙袜,则媳妇多以土布做成夹层袜子。袜底、袜垫绣以吉祥图案,如公婆喜欢陕北手工作坊特产"毡窝子",则必是媳妇用自己的私房钱买来,且必须亲自以黑缎条沿边镶口,把皮子剪成云儿图案,镶于“毡窝子”头,此一为结实,二寓登云,三表示此手是媳妇亲自过手的。向公婆敬献鞋袜,意思是“助养元气”,令公婆足下阳气升腾,功利上求其暖度九九,心理上寓其吉利,伦理上以示孝悌,处理好婆媳关系。
5、"数九"农谚。以冬至为临界点,从时间上说,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直至夏至,周而复始。陕北农家在表示这种昼夜时段时,多以谚语标示之。黄陵,富县、洛川在一带以农具杈齿、杈把和房椽之长短作比喻:"过一冬至,长一杈齿;过一腊八,长一杈把;过一年,长一椽;过了正月十五,长的没模(即"没谱"之意)"。还有"交一九,长一手"、"过了五豆(腊月初五),长一斧头"等等。但从气温上讲,一定相对时间内还要下降,这样就有了"数九"的讲究。
"数九"与"三伏"是两相对应的农家计算冷暖的方式,旧时称冬至为"入九"。古代数九讲究单日起算,即冬至这一天恰逢阴历的单日,那么这一天就是头九的第一天,名曰"联冬九",如逢双日,则推后一天,从翌日起九,名曰"穿冬九"。以后似约定俗成为冬至日数九,历经九九八十一天。寒气全消,艳阳高照,故有"九九艳阳天"之称。《九九歌》就是流行于全国各地记录气候变化的歌诀。
陕北地处中温带区,而又属西风带,冬季受干燥而寒冷的变性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形成低湿、寒冷、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所以陕北与其它地方,"九九歌"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头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拉门叫狗;五九六九,水到浮头;七九八九,阳河看柳,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另有"三九三,冻破砖","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看春寒","数伏数寒,数九数暖"等等,或述及气候变化,或述及农事活动,甚而至于阐释数九与三伏冷暖的辩证关系,均据其地域特点,相对科学而贴切。比如说,人们总以为三九最冷,也是事实,但对陕北而言,冬至之后属最冷的天气。
陕北历史上记录到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954年12月28日的-32.7C。而这天,恰是当年头九的第六天。所以"头九二九,冻破碓臼(舂米工具)"也是有道理的。该冷时还要冷,该下雪时还得下雪,这样就有了处理冷和雪与来年农事及丰歉的大量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不过不冷,夏至不过不热","三九不寒不收""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热秋不收","没有九雪,难降伏雨","头九有雪,九九有雪;九九有雪,伏伏有雨","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等等,总结了数九时段内冬寒与伏热,科寒与丰歉的辩证关系。"冬寒不算害,春寒寒半年",可见冷冻也是一种能量,迟释放不如早释放,是有科学道理的。
陕北冬至节的文化解说相较林林总总的岁时节日习俗,冬至不算最具浓烈气氛的节日,但在古代,冬至节却备受抬举,和过年、端午、中秋并列为四个最大的节日。而从某一方面看,则又不同:除了过大年、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以月球绕地球的阴历节日外,从科学天文学、气象学及农事、农时意义上讲,以实实在在的二十四节气认真过节者,除了清明节之外,非冬至莫属了,此其一;冬至节在目前传统风俗急剧变异和消歇情况下,在陕北却能较完好地得以传承,究何原因,值得探讨,此其二;更重要的,二十四节气是始于冬至,并以冬至为临界点。它的节日习俗并不限于节日本身,而与相连的是数九,其与天文、气象、农时、农事相结合的科学、民俗两相融的胶著状态值得探讨,此其三。本此三者,谨试释其文化蕴涵。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