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体彩绘”,顾名思义,就是画师用画笔和斑斓的色彩,在活牛身上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化作!
牛体彩绘并不像人体彩绘那么乏味,“牛体彩绘”展现出的是一中流动的美!人们用七彩的颜色,一支支绘笔,勾勒出一幅令人遐想的景象,画师们怀着对牛的感恩和崇敬之情,挥毫洒墨,一头头不起眼的水牛也逐渐绚丽起来。
在江城县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牛体彩绘”这项活动除了中、老、越三国艺术家参加以外,还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丹麦等国家的艺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前来参与彩绘比赛。“牛体彩绘”已成为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的一大特色亮点。流传在中老越三国边地一带的牛体彩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驱逐虎豹,避免牛被老虎、豹子残食。
相传,很久以前,在中国、老挝、越南三国边地,有一个名叫龙嘎的哈尼小伙子,父母双亡后,他不娶媳妇先把弟妹三人抚养长大并帮助相继成了家。随着人丁的增添,原有的家境很难适应大家庭生存,作为兄长的龙嘎主动提出分家过日子,不忍心分家却又拗不过大哥的弟妹们只好把家里最大的一头耕牛分给了兄长。龙嘎精心呵护耕牛,在生产劳作中相依为命。
有一年春天,龙嘎赶着牛去田里耕作,快到田边的时候,树林里突然窜出一只大老虎,老虎呼啸而来,猛扑向牛。龙嘎为了保护耕牛,拿起手中的锄头冲上去与牛并肩和老虎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打斗过程中,老虎和牛都滚进了田里,耕牛进到水里后浑身是劲,猛然翻身站起,挥舞双角,猛甩尾巴,泥花飞溅,身上的汗水、泥水、血水混杂在一起,在阳光辉映下形成了一福流光溢彩的图案。老虎看到这一幕就惊呆了,以为碰上了什么怪物。牛趁着老虎发呆的瞬间猛扑过去,用两只角把老虎紧紧地顶在田里。这时,龙嘎挥起手中锄头,拼命地向老虎头部猛砸下去,老虎终于被打死了。其它前来寻食的几只老虎恰巧见到这一幕,吓得不顾一切的往树林里跑去了。
经历了与牛一起斗虎艰险的龙嘎悟出了一个道理:色彩斑斓的牛身可以镇住老虎。
第二天,他上山采来各种树叶、山花熬成有色汤液在牛身上涂抹并绘画各种图案。这样一来,老虎一看到色彩斑斓的牛就远远的走开了。村里的人也学着龙嘎在自家牛身上进行涂抹和绘画。从此之后,这一带再也没有发生老虎伤牛吃牛事件了。
为铭记牛的功德,每年的这天,龙嘎割来青草喷洒盐水犒劳它,并向晚辈们讲述与心爱的耕牛一起经历打虎的故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牛身上涂抹绘画演变成今天的一种文体艺术活动。每年秋收结束后,这里的人们用色彩把牛打扮得绚烂多姿,欢集在牛的周围载歌载舞,感谢牛的辛勤劳作,庆祝五谷丰收。
发展到后来,为牛体绘画,成为了一项艺术活动,无可争议地展现了哈尼族的艺术天赋。
牛体彩绘的艺术效果可谓是撑得起所有赞美的词汇,华丽、漂亮、精美、有趣.....鲜艳的蓝色、耀眼的黄色、还有亮丽的深红色和绿色,这些耕牛也从原来的棕色或白色变装成了鲜艳夺目的彩色。所绘的图画包括郊外风光、普通人民、天气情况等,这些图案都是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绘制到牛体上的,甚至连牛角都给化了妆。
牛体彩绘能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让这些平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水牛成为了江城哈呢族民族艺术的活化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南部,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环绕县境,故名江城,是云南省唯一一个与老挝、越南接壤的县,边境线长达183公里,素有“一城连三国”的美誉。
一个县与两国接壤,一个节由三国联办,这在云南绝无仅有,这个县就是江城,这个节就叫“丢包节”。
“丢包”习俗自古流传于中老越接壤的中国江城、越南奠边府、老挝丰沙里等地区,是当地人表达爱情和友谊的群众性游戏。在当代,这种奇特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国际狂欢节,升华为三国接壤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流平台,成为推进三国互联互通,增进三国互信和友谊,促进三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文化载体。
据了解,丢包“狂欢节”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老越三国轮流举办。2009年10月2日至4日,首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在普洱市江城县举办;2011年12月9日至11日,第二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在普洱市江城县举办;2013年10月25至27日,第三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首次走出国门在越南奠边府市举办;2015年12月8日至11日,第四届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再次走出国门在老挝丰沙里省举办。
丢包是中、老、越三国周边地区人们参与最为广泛的一项活动。丢包又称香包或荷包,以菱形包最为常见,色彩斑斓,内装荞籽、草籽、谷物或各种香料,以一条主线吊着包的一个角,其余三个角系着彩色丝带,是男女传情示爱的信物,丢包节在漫长的传承中已经演变成三国周边地区的“情人节”。而丢包节里的三国选手比赛,则为节庆本身增添了无穷的独特魅力。
丢包玩法中,“丢包穿月”的游戏规则为站在5米远的地方,往十几米高的“月亮”(直径一米的铁圈)抛丢包,以丢包从铁圈中穿过为胜出。
从前的丢包活动,由当地土司主持。参加丢包的男女,穿戴一新,由“乃少”(少女头领)、“乃冒”(伙子头领)带队在丢包场云集,各在一方相互抛掷,接住花包者,可得一份赏钱或一份鲜花。公子、王孙借机选美,使丢包活动具有娱乐求爱性质。
当代的丢包则具有广泛参与性。逐渐演变为趣味十足的运动。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