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正月十六全国各地习俗(2)

永金2023-11-07

南京:爬城头,踏台平,走百病

“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一直是南京的传统民俗。南京人正月十六喜欢登城头、壮脚力。是从明代兴起的南京地区独特的民俗活动,流行着“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说法。据说这一习俗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下令筑城墙,城墙作为士卒守备之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由于城墙遭破坏等原因,这一民俗几近消亡。现在,随着台城、石头城、中华门、中山门、汉中门等段城墙陆续修复和向市民开放,这一活动又得以延续。

安徽全椒:走太平

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倾城男女老幼,拖家带口,络绎不绝,到县城东门外的太平桥上走一趟,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摩肩接踵,甚为壮观,人称之为“正月十六走太平”。

“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至今。2006年,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文化活动被证实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项民俗现已广为世知。

每年此日,南京、上海、江浙甚至国外都有人专程来全椒走太平、讨吉利,求得一年的平安。

现如今,参加“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走太平”文化活动已经演变成淮河以南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华民俗的活化石”。

安徽亳州:归宁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俗称回门,古代称“归宁”。在古代,大家都认为,女子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回门不能想回就回,除非到了固定的日期。否则,擅自回门,人们会认为她是被丈夫休掉回家。在亳州,女子回门的日期,之所以会选在正月十六这天,是因为这是新年过后的第一个好日子。

过去在历法的计算上,以立春为界,不立春,不能算下一年,下一年第一个好的节日,这个“六”数,好的节数,就在正月十五以后才能产生,所以,民间形成正月十六是个好日子。

另外,按照古代的读音,六念作“Lu,”“十六”读起来,就是“食禄”。食禄,就是有饭吃,有俸禄,有福分。

按照祖辈的规矩,女子嫁到夫家,就要把夫家的事儿放在首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都要替夫家操劳,走夫家的亲戚。而正月十五这天,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团圆日,这天回门,夫家就不能团圆。而正月十六这天,不但是个好日子,而且新年该忙的事儿已经忙完,这时候接女儿回门,可以照顾到夫妻双方的家庭。在女儿回门的时候,有一样礼物是必不可少的大雁馍!说起大雁馍,这里头也有一个传说。

大雁好叫唤,一叫唤好收老年人,死老年人。为了趋吉避凶,送什么呢?借这个因由,蒸个大雁(馍)父母把女儿送来的大雁馍吃掉,那就能逢凶化吉了。

当然,如果女儿愿意的话,可以在娘家里从正月十六一直住到二月二,邻近一些地方就有“正月十六请,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说法。尽管这个习俗在旧社会很严格,不过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通讯事业的发达,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拜年的方式,已经被普遍采用。女儿如果有事不能回门,父母也都能够谅解。

鲁西南:走百灵

这在鲁西南一带很盛行。年味已远,早春来临。庄稼人正处农忙咋闲时候,窝憋一冬的妇女儿童是该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门庭,心灵手灵”,在济宁地区,早年她们多到孔庙、孟庙、曾庙去烧香许愿,母亲们祝愿儿女成龙成凤、心灵手巧。不过这是说在过去,现在这些景点收费了,老百姓改成了攀岭登山望景了,走百灵实为走百岭了。更有人在这一天进行走亲访友,相互交流了。

在北方一些地方还有烤百灵的,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一些柴和柏树枝,玉米桔梗,和百灵,等到晚饭之后,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门前将物质点燃,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的话,然后让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迈过火堆,以求得来年的健康,每家每户都燃放烟花爆竹,爆竹声声响彻大地,以求一个好的开始。还有的在火里烤一些馒头或年糕,烤过后分而食之。传说吃过这种火里烤过的馒头或年糕,可以防百病。也有的燃起柏树枝,在自家的灶台上扫一下,意思是扫尽所有的蝎子和蚰蜒,不让蝎子和蚰蜒进自家的灶台。最后,每家留有一老人守着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户之间川流不息地奔走着烤火。直到烤完百家为止。

山东邹城:走百病

山东邹城一带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习俗。十六这一天为孟庙一年一度的庙会。男男女女都要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地到孟庙赶会,百姓称之为“走百病”,意在祈求全年幸福。同时还要亲自用手摸摸驮碑石兽赑屃的脑袋和屁股,有“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的说法,以至碑座碑座赑屃的头和屁股都被大家摸得油光蹭亮。

山东莒县:走老貌

走百病,山东莒县等一些地方称“走老貌”。《正德江宁县志》载: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别结伴而行。

山东菏泽:跑百病

据史料记载,民间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习俗,始于明代,该习俗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传统习俗。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

还有些地方,正月十六“跑百病”时,一边走,一边撒些零用钱。据老年人说:“将钱撒在马路上任人去捡,意为家中的病灾将随着这些钱转移到捡钱者身上。”其实,撒钱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历史传承下来的美好习俗的扭曲,同时又有极强的封建迷信色彩,应予以抛弃。

正月十六“跑百病”,剥离了迷信色彩,“跑百病”实际上是通过游览散步来养生保健的一项运动。

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鲁西南菏泽一代叫跑百病,意思是在这天跑一跑什么病就没有了。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只要能走的动的,都起得特别早。跑百病时兼迎喜神爷,所以要向喜神爷来的方向跑。不仅人跑,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还要牵着羊跑,而且要围着水井转三圈,并向井里扔块坷垃。然后,将正月初一插在门上的的侧柏枝子拿下来,燃着了烤火,边烤边说“烤烤脚,脚不痛;烤烤腚不生病”等。有的跑完百病,还要灸腰带。就是点一把端午节插的艾,再点上三根香,给小孩、老人灸腰带,边灸边念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带,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害。灸了腰带还可以拿着在自己的门枕、梁头上来回摩擦几下,叫“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门枕,灸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

山东德州妇女要登上南城门,走到大祠阁,据说“爬爬城,不腰痛”。山东黄县妇女跑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山东潍县的走百病叫跑老猫,也很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敬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妇女先在暗中摸一下老猫,据说这样一来,可以一年不生疾病;然后,要在神祠前用艾灸左右两个石人,叫灸石老、石婆,如此这般一年不生疖疮。

山东蓬莱:逛庙会

蓬莱当地旧传,阴历十六为海神天后的生日,当地百姓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香火甚盛。当地百姓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给娘娘唱戏,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称为“庙会”。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