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端午节挂葛藤的来历

向景桑2024-05-09

端午节挂葛藤的来历

瑶族端午节挂葛藤的来历

每年端午节,瑶族人家都在门口挂上一条葛藤,表示驱邪避魔确保平安的意思。这个风俗自古流传到今。这里面有一段传说。

端午节挂葛藤的来历相传瑶族有一个支系,原来也住在平原大地上,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有一年,穷人造反失败,官兵追杀过来,村寨遭到血洗,百姓纷纷逃难。

路上有个瑶族妇女,背着一个五岁的孩子,领着一个三岁的孩子,踉踉跄跄,拼命奔逃,来到一座长满葛藤的山前。后有追兵,前无去路,好不急人呐!她抱起身边的三岁孩子,紧紧地搂着,流着眼泪对他讲:“孩子啊,莫怪阿妈心狠!拖着你,大家都逃不脱。为了救你背上的哥哥,只好忍心丢下你啦!”那三岁的孩子却死劲抓住阿妈的腿,哇哇哇地哭个不停,喊着:“阿妈,莫丢下我啊!”

就在这时候,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顺着牵挂的葛藤,从山上降落到这个瑶族阿妈面前。他问:“你怎么不背小的孩子反而背大的呢?”

阿妈说:“我背上背的是壮族的孩子,抱的这个才是我亲生的孩子。”

白发银须老人觉得奇怪,忙问道:“那你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孩子,去救别人的孩子呢?”

阿妈说:“他的爹妈都被官兵杀了,救了他,留下一根苗,将来报仇雪恨。”她心一横,把自己的孩子丢在路边不管。

那白发银须老人看见这瑶族阿妈舍己为人,十分感动,便拦住去路,对她讲:“你莫慌,你顺着这根最粗最长的老葛藤爬上去吧。”说罢,他扯动葛藤抖了两下,旁边就现出一条山路来,阿妈背着壮族孩子,沿着山路爬了上去。刚爬到山顶,官兵就追到山脚了。阿妈回头往山下一望,奇怪,那条山路不见了,只看见满山牵挂着葛藤。她不忍心看见官兵糟蹋自己的亲生骨肉,便扭头跑往对面山里去了。官兵走投无路,眼看陡壁悬崖挂满了葛藤也就退兵了。等阿妈下到山脚一看,更奇怪了,自己的孩子正在那里喝山泉水哩。

阿妈抱起孩子问道:“孩子,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

孩子回答:“是那个老公公背我飞来的。”

阿妈问:“老公公呢?”

孩子四下张望,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白发银须的老公公。他们自然不会知道那白发银须老公公是仙翁。

找不到那老公公,他们心里很难过。阿妈又背着壮族五岁的孩子,领着自己三岁的孩儿,继续赶路。走了没有多少路,他们来到了一个山冲。这山冲里,有一个寨子,不少逃难的人,都涌到这个寨子里来。

“阿爸!”三岁的孩子眼睛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爸爸,跑了过去,让他父亲抱了起来。

阿妈觉得奇怪,就问丈夫为什么也跑到这里来。他说:“造反失败了,我们被打散了,找不见你们,我就随逃难的人们一块到这里来了。”

他也问妻子是怎么来的,她就把路上遇见白发老翁用葛藤解救他们的经过讲了。她丈夫听了,惊讶地说:“哎呀,我们也是这位白发银须老人搭救的呀。是他叫我们几个年轻力壮的人走在后面,每人拖一把葛藤,清扫路上的脚印,掩护大家撤退。等官兵赶来,踩上葛藤扫过的路,就像毒蛇碰着半边莲一样,怕得赶紧退兵了。”

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一个老婆婆讲:“那个白发银须老公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一个老头子讲:“今天是端午节,我看一定是汉人的那个屈原显圣了,我们瑶人以后也纪念他吧!”年纪最大的长老说:“往后,每年端午节,我们瑶寨的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葛藤,它能驱邪避魔保平安。我们看见葛藤,就会记起仙翁救命的恩德,让瑶家的子子孙孙永远纪念他吧!”

就这样,这个风俗世代祖传下来了。

客家人端午节门前挂葛藤习俗的来历

客家地区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喝雄黄酒,用艾草、痱子草、枫叶等鲜草煮水洗澡,有江、河的地方竞龙舟等习俗外,户户都门插艾枝、菖蒲、挂葛藤。其中,挂葛藤是客家人独有的传统习俗。

究其挂葛藤习俗的缘由是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巢为首聚众起义,杀贪官、烧官府、烽烟四起,为避战乱,百姓纷纷逃难迁徙。朝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率起义军征闽途中,见一客家妇女,肩背一男孩,手牵一男孩匆匆逃奔。黄巢看她手牵的男孩比肩背的男孩还小,便责怪妇人不近情理,妇人不知眼前的就是黄巢,便说:“当今黄巢造反,听说他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我只好带上子侄随大家逃难。我背的大孩子是先兄的遗孤,手牵的幼孩是我的亲儿子。亲儿子苦点累点没关系,侄儿的父母不在世了,如果他有什么闪失,我这当婶娘的怎么对得起先兄呢?”黄巢被其德所感动,便告诉这妇女:“我就是黄巢,你不用害怕,可速速回家,并将葛藤挂于门首,做个标记,我的大军就不会侵扰你。”这位妇女听后谢过黄巢便立即回村,告诉乡亲们赶忙采集葛藤挂在门上。

次日,黄巢大军进村,由于黄巢已下令全军,不得骚扰门户悬挂葛藤者,因而,保护了全村人的平安。这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事情传出后,客家地区家家效仿,祈求平安。

从此,端午节户户门挂葛藤成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独有习俗。沿袭这一习俗,可以充分展现和弘扬客家母亲仁慈、博爱的传统美德。

闽北邵武端午节大门为什么要挂葛藤?

明朝初年,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路经福建邵武的一个村庄,想去看看在他当叫花子时曾救过他一命的葛家大婶。那一年,要不是大婶把饿晕在路边的他背到家里抢救,也许他早就去见阎王爷了。

朱皇帝一进村,就听到有人叫道:“走,杀猪去!”他吓了一跳,暗忖:这屠夫好大胆子,在我面前叫“杀朱”,分明想造反!

他不动声色地来到葛大婶家,葛大婶不知道昔日的叫花子已是当今的天子,还是“朱花子、朱花子”地叫。朱皇帝心里十分不悦,加上刚才的事,便起了灭这个村子的念头。但葛大婶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得留他一家人的性命。于是,朱皇帝很神秘地说:“大婶呀,明天是端午节,有个神仙告诉我,这个村子会出人瘟,叫我不能跟任何人说。可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无论如何也要来通知你。神仙说了,免灾的办法是天亮前在家门口挂几根葛藤。”葛大婶信以为真,连连夸赞“朱花子”好心有好报,菩萨保佑你一百二十岁。

朱皇帝一走,好心的葛大婶就把这消息在全村一家一户地通知了一遍。大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天亮前全村人家的门口全部挂起了葛藤。

话说朱皇帝回到府衙,即命知府派出官兵于次日清晨前往灭村。他指令:除了大门上挂有葛藤的人家不能惊动外,其他人格杀勿论。

第二天天一亮,村子里来了一队杀气腾腾的官兵,在村里转了一圈,又走了。村民觉得很蹊跷,议论纷纷。

带队的军官回府向朱皇帝汇报,家家户户都挂了葛藤,无从下手。朱皇帝一听,哈哈大笑起来。知府诚惶诚恐地请教皇上何故,朱皇帝乘兴道出了事情的原委。知府听后吓出一声冷汗。

朱皇帝想了想,下了一道诏令:为彰显葛大婶的贤良美德,今后百姓过端午节前,都必须在大门口挂上葛藤。

从此,端午节在大门口上挂葛藤便成了一种风俗流传下来,民间又称挂青,一来纪念好心的葛大婶,二来辟邪驱鬼。后来民间对挂青的风俗又有发展,不仅挂葛藤,还挂一些新鲜的草药,并用这些草药烧水给全家人洗澡擦身,据说经这样洗过一次,一年的皮肤都不会发痒。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