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永定客家人的春节习俗(2)

燕归空2024-02-20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人们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起床后,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男的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

早餐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红包或礼物),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要接受晚辈登门拜年,虽累点但也感到欣慰。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恭喜发财,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 还会引发纠纷。

上午,人们聚集到楼内的祖堂,互相祝愿新年快乐、万事胜意。在族长的主持下,全体宗亲祭拜列祖列宗的遗像,并由族长讲述祖宗的功德,向孩子们训示一番做人的道理,晚辈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接受亲情、亲族教育。接着,各家各户除了留下负责接待来客的人之外,人们纷纷到别楼去向族人拜年、馈赠礼品,恭祝来年大吉大利,逢人要说上祝福之类的好话。进过门的新婚媳妇,在婆婆或者嫂子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去向邻里亲房拜年。

许多地方大年初一要举行新丁、新婚酒礼。男丁均到本姓祠堂喝新丁、新婚酒,花生、大豆配酒,大人们坐在正厅酒桌喝,小孩们围坐在“谷笪”铺好的地板上吃,之后看舞狮。下午妇女集中在居住地的下厅,以青菜配酒。晚上,长辈们在住居大厅上喝酒,菜肴丰富,酒菜均由新丁、新婚家负责,然后看舞狮表演,放礼炮。

正月初一,培丰镇孔夫村张姓四房特别重视“挑新丁”。这一天,上年生过男孩的家长要备好“鸡、猪、鱼”三牲,猪头一个,大雄鸡一只,鱼一条和酒茶。只要有祖祠都要去,先到7世祖祠再到3世、4世祖祠,最后到开基祖祠敬上祖,到了3世祖祠时大家都要来齐,统计好新丁人数后再到开基公祖祠。整个四房在过去的一年里添了几个人丁,一目了然。

旧时,城关片(含凤城镇、仙师乡、峰市镇、金砂乡、西溪乡等)有大年初一送春牛的习俗。每个队由三五人组成,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每户门口吹打,送上春牛图和“㳟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年初一禁忌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连放鞭炮时落下的碎纸片也要等到第二天才可以清理,以免财气外流,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万一打破了,忌说“打烂(破)”,要说“打碎”,可以兆示“岁岁平安”。这一天还不可汲水,要让井神休闲,水缸要预先挑满水备用。还有许多人家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

年初二

初二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弯弯的山道上,一群又一群回娘家的妇女及携带的孩子,一拨又一拨到别个村的朋友家去做客的男男女女,鱼贯而行。这是一年当中难得一见的风景线。媳妇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有孩子的要带上孩子一同前去,礼物有鸡腿、年糕等,女儿要给父母亲红包。母亲要交待小孩,吃饭时,不能吃鸡头。过去的人认为鸡头,谐音吉头,万事由它带头。这天新婚女儿女婿回娘家,送礼切忌单数,应送双数。这天如有登门售财神像者,不欲购时应说“已有”,切忌说“不要”。

妇女们若初二没有回娘家,则要到初四那天才能成行;若回娘家的当天没有返回,就得到初四那天才能返回。初二开始就可以到井边提水了,大家都抢先去提水,说是去挑金挑银。

永定有的地方认为初七、初八是不吉利的,因此有“七莫去、八莫归”的说法,即初七不走亲戚、初八不从亲戚家回来。

年初三

初三,俗称为“穷鬼日”“送穷日”。永定客家人年初三早晨起床后,全家便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连同3支香(不点燃)3张纸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燃放鞭炮,表示已将“穷鬼”赶走。其实,初一、二没有扫地,初三进行大清理也是应该的。

因为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去别家串门,妇人也不宜回娘家,以免把“穷”送给别人。如有特殊情况非到别家登门不可,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年初四

初四,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又叫“闹新年”“搞新年”。永定客家春节期间的民间娱乐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节日主要舞龙舞狮、踩船灯、高跷、十番音乐、汉剧、木偶戏、武术表演、篮球比赛、放烟花、唱山歌、唱小曲、弹琴、拉二胡、吹笛子、吹树叶、下象棋、打纸牌等。

初四这一天,也是走亲友的好日子,是年初二的补充。所以初二、初四成了亲友互访的日子。

年初五

初五谓之“开小正”,十五谓之“开大正”。 早饭后家人要摆上3牲敬神,然后在大门两侧插上烛火,俗称“火烧门前纸,各各寻生意”。俗话还说“初五初六,有酒也无肉”。意思是过了初五,春节高潮已经过去,各人要去干各人的活干了。“小正’后可以开始到田间劳动。“大正”过了,春节就告结束。“小正”和“大正”之日,家家也要烧香放鞭炮、拜天神。

初五以后,如果立春已过,就开始有人祭祖了。一般是先祭近祖,而后祭远祖,按血缘关系由近至远逐次进行。近几十年来,因为许多人初五以后必须出远门从业,便破除旧习俗,无论立春是否已过,初五后即上坟祭祖。

有些村落的人每年正月初五吃完早饭后,由本村去年产生的总理牵头进行一切祭祀活动,然后重新在诸神面前再次产生明年的总理和高名。

祭祀开基祖或年代久远的上祖更为隆重,通常都有约定时间,每年祭祖活动以各房轮流抽头(一般为头年添新丁之家),负责筹备,向各房收钱。届时,轮到值年的裔孙要准备好喇叭、乐队和所有供品,早上先到祠堂祭祖宗,摆上供品,由宗族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长辈主祭,值年的裔孙作为陪祭,礼生(司仪)根据情况主持单献礼或者双献礼。专事念祭文的祝生念完祭文后,进香、跪拜、烧纸、化财宝、放鞭炮。

祭完宗庙,祭祖大部队出发,土铳开头,鸣锣开道,接着是高灯、条幅,条幅上写着公祭某郡某府始祖某公等字样,乐队和抬(挑)着供品的队伍紧随其后,浩浩荡荡走到墓地。

到了墓地之后,众人先割草,打扫墓地,而后压血纸、挂白,摆上香案、供品,点上蜡烛、香,开始参拜祖宗。礼生在旁唱礼,主祭跪在墓堂中间,陪祭跪在主祭后面,其他裔孙也要在墓地上跪拜,礼生读祭祖文。喇叭奏乐后,烧纸,放鞭炮。祭完后,众人将猪羊五牲等切好下锅煮熟,大家在墓地上吃饭喝酒、猜拳、行令,商讨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酒酣饭饱后大家才回家。有些地方祭祖之后不在墓地用餐,而是到负责牵头的那房人家吃饭(最多达八九十桌)。

旧时,代耕上祖“蒸尝田”者,每年可用规定数量的粮额,以抵田租折钱,负责购买祭祖的食品和用品,供扫墓祭祖用。有的还要购一头大生猪到墓地宰杀。祭祖完后,祭祀用的鸡、猪、鸭、鱼等食品,或在墓地当场烹煮用于午宴,或当场按人分配。而大房宗族祭祖完后,则将供品集中在宗祠里按规矩分配:男丁老人60岁以上、70岁以上,80岁以上到场者分配数量有差别,有文化者分肉半斤等,剩下的按人丁平分。

有不少地方除了春祭外,还有秋祭,秋祭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仪式与春祭差不多。春祭一般从立春至清明;秋祭一般在农历八月中、下旬。

祭祀祖宗最隆重、规模最大的,是元宵节之后高头乡江氏祭祀高头江氏开基祖百八郎的第十世孙江宽山(字东峰,1507~1561),从明代嘉靖年间到现在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明嘉靖年间,广东饶平巨寇张琏等聚众万余常劫永定县金丰各乡,多次被江宽山率子弟击溃,但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正月十六日那次战斗中,他与3个儿子和一个侄儿同时遇难,当地特建“东峰祠”以资纪念,并视为保卫家乡之神。后迁台湾的永定江姓便把这种信仰传到台湾。加上因东峰公传下的子孙特别多,分布很广,东峰公“显灵”保佑人的种种传说,更是把他神化,所以受到特别隆重的祭礼。台湾台北县的三芝与板桥湳仔、四汴头等以江姓为主的地方,也把东峰公奉为神灵。

高头乡江氏每年祭祀东峰公,参加者有省内外、海内外江氏宗亲上千人,最多时达数千人,场面甚为壮观。

东峰公墓距高东村有10公里之遥。祭祀前一天晚上,许多江氏人家半夜出发去争烧“头香”。天未亮,在首事们率领下,吹喇叭的、擎凉伞旗幡的、抬猪的、牵羊的、挑酒和坐轿的、扶老携幼的,络绎不绝向墓地行进。数十把土铳接连不断地放,直到墓地。上午10点多钟参祭人大致到齐,人山人海,长达两小时的祭祀仪式才正式开始。祭毕,铳炮声四起,人们围成四五十个小圆圈,“做新丁”的人便把祭品全部分给大家。活动结束后,由首事们席地摆出几十桌酒菜宴请异姓来宾。晚上,首事们则大摆宴席,欢请亲朋和村里有名望者。

岐岭乡下山村每年祭祖只祭一次,清明前结束。正月初十日全村陈姓人去祭总墓即田婆太墓,田婆太未祭之前任何人不准在正月初十前祭私墓。正月十五日公祭新丁地,全村陈姓刚到60岁的男丁,第一次可以坐在地坟塘,61岁以上老人则在墓堂外聚坐,酒席钱由新丁家长支付,正月十五日夜在添新丁家的祖坟大闹花灯,祈求全村财丁兴旺。闹灯后,各户把灯迎回家,家家户户放鞭炮,迎灯进灶台。

在永定溪南地区家祭的日期为除夕、清明、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除除夕日挂祖宗像、立祖宗牌位外,家祭仪式都一样。

家祭、春祭、秋祭的礼节都一样,即一就位,二奉馔,三上香,四酌酒,五叩首,六礼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