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屋汉墓博物馆除展出从汉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铜器外,还设有“李郑屋汉墓”和“华南汉文化”两个展览,通过文字、图像、照片、地图、录像和模型等辅助展品,介绍汉墓的地理环境、发现经过和墓室结构。 李郑屋汉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郑屋村夷平山坡,兴建徙置大厦时发现的。从墓室的形制、墓砖铭纹及出土文物等推断,该墓应建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郑屋汉墓被列为法定古迹,得以永久保存。为了稳定汉墓内部的湿度和温度,减缓墓室的损耗,墓室不对外开放,但观众可以透过装嵌在羡道门口的玻璃,窥探古墓的内貌。
历史
1955年于李郑屋邨发现的汉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为应付市民对公共房屋的需求,计划在李郑屋村兴建徙置大厦。当建筑工人进行夷平山坡时,无意发现了一个东汉墓穴。香港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于是带领学生前往研究发掘。据当年的老街坊回忆,在汉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筑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运离现场。参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学家评估后,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钢筋水泥硬壳,以保护汉墓受风雨侵蚀。汉墓于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开放予公众参观,墓内的出土文物都陈列在汉墓旁的展览馆内。1988年12月,李郑屋汉墓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由2005年1月起,为纪念汉墓出土50周年,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进行一系列的复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顶部加建一个使用铁氟龙物料制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渗漏,减低被侵蚀的机会,耗资达100万港元。墓室过去都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去保护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书所见,当时的墓室外围亦只是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后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护设施,并在墓内装设控制湿度的装置。今日汉墓的墓室并不对外开放,但是市民可以透过墓室门的玻璃,一睹这个建于东汉时期的墓穴。
建筑特色
根据考古学家推断,该墓建于东汉时期。而于汉墓出土了67件文物,当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和各种陶器及青铜器等。然而,汉墓中并未发现任何骸骨。
汉墓的布局为“十”字形,一共有4个墓室。墓室属砖室墓,由长40厘米、阔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砖块砌成,而砖块刻有10多种花纹及文字“大吉番禺”,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坏。墓室属砖室墓,由平均长40厘米、阔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砖块砌成。大部份墓砖为素面,但亦部份砖块的侧面刻有10多种花纹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历”及“薛师”。
展览介绍
汉墓现时已成为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一个博物馆。由于需要稳定汉墓内的温度和湿度,墓室并不对外开放,但参观者可透过装嵌在羡道门口的玻璃墙窥探墓室内部,参观者也可有汉墓旁边的展览馆,观看汉墓的地理环境、墓室结构和发现经过,以及汉朝时期的岭南文化。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香港深水埗区东京街41号
乘车线路:乘九巴2a、新巴702s前往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