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甘肃 > 临夏州 > 名人

王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晚年归乡后号休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戍边驻兵河州,遂携眷落籍河州(今临夏市南龙乡桥头村)。父王佐,字良辅,号纳齐,博学能诗,解缙谪居河州后常与交往,治家以程朱礼学为本。王竑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勤奋好学,明宣德九年(1434)补生员,正统三年(1438)中礼经魁(举人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试,名列第五,赐二甲进士,观政户部,因连遭家丧,正统十一年(1446)后授户科给事中,以刚直不阿,在朝正色敢言著称。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也先部进攻北京,瓦剌军和明军大战于土木堡,明军大败,英宗被俘,郧王监国。朝臣认为土木之败是宦官王振所致,六部官员上疏弹劾王振及其党羽,朝廷未予理睬。百官跪在午门痛哭,请求速速处置王振-,以谢国人。这时王振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厉声斥责,群臣即退。王竑见状,怒不可遏,揪住马顺头发,痛斥其罪,咬啮其面,群臣怒打,马顺当场毙命。郧王见群情难平,走避入宫,王竑又率众索要奸党,郕王令太监金英问群臣还有何要求,众臣要求惩办王振死党,郕王迫于公愤,只好将宦官毛贵、王长随二人从宫门门缝中推出,又被众臣打死,王竑名震朝野。
  瓦剌军挟持英宗再次逼近京师,人心惶惶,主和派准备弃城而逃,王竑据理而争,并力谏郧王即位(是为代宗),改国号景泰元年,安定人心,以利抗敌。代宗任命王竑为佥都御史,督兵守城,此时瓦刺军已攻到京城外围高梁桥,威逼朝廷出城议和,王竑临危不惧,派人四处求援,援军到后亲率城内守军出击,里迎外合,一举把瓦刺军赶出居庸关外。王竑受命镇守居庸关,整修边关,精兵振武,对外修好,瓦剌军见无机可乘,将英宗遣送回京。景泰二年(1451)朝廷授任王站总督通州至徐州漕运,兼淮(淮安)、扬(扬州)、庐(安徽)三府巡抚,兼理两淮盐课。时值江北徐淮各地连遭水灾,死者无数,山东、河南等地灾民流离失所,王竑上 书“罢无益之功,严无功之赏,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未及奏批,即发仓粮赈济灾民,近者施粥,远者散粮,病者施药,死者棺葬,前后救活灾民无数。王竑上 书自劾专擅之罪,朝廷嘉其功,晋升王站为左副都御史,并派人送去赈银,命他自行发放,王竑以官价购麦种四千石,发给灾民适时下种,百姓称“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抚”。为王站立生祠祀之。
  王竑常上条陈,犯颜直谏,他劝皇上“应以近君子退小人为先”,“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役,斯图治有其实矣”。又陈述致治保本二十条,所言多指斥权贵。景泰七年(1456)代宗病危,权贵朝臣又拥英宗复位,朝中权贵乘机谗言,英宗下旨
  降王竑为浙江参政,后又削官为民,送江夏管制。半年后英宗偶阅王竑奏折,通篇忠言良策,略有感悟,遂恩准王竑回籍。王竑历经朝廷风波回到河州,感慨万千,赋诗“十年不见凤凰山,今喜承恩得暂还”,以表心情。
  天顺五年(1461)兵事又起,朝廷无人可用,急召王竑赴京参赞军务,事平后授副都御史,仍督漕运,至徐淮到任时老幼迎拜,欢声动野。天顺八年(1464)宪宗继位,升王蛇为兵部尚书。到任要求边防守将各陈战守方略,简练京兵,劝屯垦,复武学,革除积弊。上疏请求“复京营军士旧额,革除将帅私役积弊,裁汰冗员,巩固边防”。并弹劾给事中张宁有事不报。他深感朝廷积习难除,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吾可以行矣。”遂五上奏章,称病辞官归乡,宪宗准其回乡养病。
  王竑辞官居家23年,宪宗多次下诏令其出仕,均被王竑婉辞,他在家教课子弟,吟诗唱和,一生诗作收入《戆庵集》、《休庵集》。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竑病故于河州家中,临终嘱其子孙“我无功德,死后勿乞恩泽”。孝宗皇帝派进士蒋颙专程到河州谕祭营葬,赐太子少保,谥庄毅。正德时立祠受祀,嘉靖二十年(1541)翰林院大学士邱浚奉旨撰祀,赞曰:“世之伟人,国之重臣。”明河州进土马应龙誉为“千古人豪,百世衡鉴”。嘉靖三十九年(1560)奉诏编墓役一人,免除茔地银粮税。“尚书墓”在临夏城北,树石人华表,占地十多亩,历代受人祭拜,“文革”中被毁。1997年临夏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北崔家坡跟原址重建王竑墓,以瞻仰前贤,激励后人。
下一名人:马应龙
[以上内容由网友"James"分享。]

以下与王竑相关信息:

以下王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