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县
地名:茂县 | 隶属:阿坝 |
行政代码:513223 | 代码前6位:513223 |
长途区号:0837 | 邮政编码:623200 |
车牌号码:川U | 行政级别:县 |
人口数量:约11万人 | 人口密度:27人/km2 |
辖区面积:4075平方公里 |
行政驻地:凤仪镇 |
| 行政代码 | 面积 | 简介 |
凤仪镇 | 513223100 | 129.7km2 | 茂县辖镇,县府驻地。1636年建立凤仪镇,1953年起历经5次变更,1976年恢复凤仪镇,1985年前锋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29.7平方公里,……[详细] |
南新镇 | 513223101 | 463.8km2 | 茂县辖镇。1956年析石纽乡建南新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7公里。面积463.8平方公里,人口0.7……[详细] |
回龙乡 | 513223102 | 65.8km2 | 茂县辖乡。1954年析小北乡置回龙乡,196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24公里。面积65.8平方公里,人口0.2万。茂(县)黑(水……[详细] |
叠溪镇 | 513223102 | 293.3km2 | 叠溪镇地处四川茂汶县以北大约60多公里岷江东岸。叠溪镇又名蚕陵镇,在明洪武十一年(1387)年改置叠溪千户所,辖叠溪、郁郎两个长官司。清顺治初改置叠溪营……[详细] |
东兴乡 | 5132232007 | 96.2km2 | 茂县辖乡。1952年建东兴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8公里。茂(县)北(川)公路过境。面积96.2平方公里,人口0.5……[详细] |
渭门乡 | 513223201 | 67.5km2 | 茂县辖乡。1951年析蚕陵乡建渭门乡,1961年改公社,1963年永和乡并入,1983年复乡,1991年永和乡析出。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0公里。面积……[详细] |
永和乡 | 513223202 | | 四川省茂县辖乡。1952年建永和乡,1963年并入渭门乡。1991年析复永和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16公里。通公路。辖道财、木耳、永和、纳普、牧场5个……[详细] |
沟口乡 | 513223203 | 97.4km2 | 茂县辖乡。1952年析渭门乡置沟口乡,1956年高龙乡并入,1958年设沟口区,1963年复沟口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详细] |
| 行政代码 | 面积 | 简介 |
光明乡 | 513223204 | 113.4km2 | 茂县辖乡。1950年析富顺乡置光明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1公里。面积113.4平方公里,人口0.7万。茂(县)北……[详细] |
富顺乡 | 513223205 | 228.4km2 | 茂县辖乡。1954年置富顺乡,196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228.4平方公里,人口0.7万。茂(县)北(川)公路……[详细] |
土门乡 | 513223206 | 80.7km2 | 茂县辖乡。1952年置土门乡,1966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3公里。面积80.7平方公里,人口0.4万。茂(县)北(川)公路过……[详细] |
黑虎乡 | 513223208 | 133.2km2 | 茂县辖乡。解放前为黑虎乡,1966年改公社,1982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16公里。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0.2万。有公路通213国道。辖……[详细]小河坝村 |
飞虹乡 | 513223209 | 63.7km2 | 茂县辖乡。1956年析回龙乡置胜利乡,1963年更名飞虹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17公里。面积63.7平方公里,人口0……[详细] |
三龙乡 | 513223211 | 22.5km2 | 茂县辖乡。1951年建三龙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32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0.3万。有公路北接茂(县)黑(……[详细] |
白溪乡 | 513223212 | 67km2 | 茂县辖乡。1954年析小北龙置白溪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35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0.3万。茂(县)黑(水)……[详细] |
洼底乡 | 513223213 | 130km2 | 茂县辖乡。1952年析曲谷乡置和平乡,1958年更名为洼底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详细] |
石大关乡 | 513223214 | 177.5km2 | 茂县辖乡。1958年析较场乡置幸福乡,1966年成立石大关公社,1983年置石大关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30公里。面积177.5平方公里,人口0.2……[详细] |
太平乡 | 513223215 | 162.4km2 | 茂县辖乡。1952年析蚕陵乡置太平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51公里。面积162.4平方公里,人口0.3万。213国道过……[详细] |
松坪沟乡 | 513223216 | 419km2 | 茂县辖乡。1952年置龙池乡,1956年更名繁荣乡,1966年改松坪公社,1983年置松坪沟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61公里。面积419平方公里,人口……[详细] |
曲谷乡 | 513223217 | 129.9km2 | 茂县辖乡。1952年置曲谷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44公里。面积129.9平方公里,人口0.2万。通公路。辖河坝、二布……[详细] |
雅都乡 | 513223218 | 154.7km2 | 茂县辖乡。1955年置雅都乡,1966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56公里。面积154.7平方公里,人口0.3万。有连接茂(县)黑(……[详细] |
县名来历:茂县据《旧唐书》和《茂州志》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曾名茂汶,是因茂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汶山地带,后阿坝州更名,始称茂县。县城凤仪镇。 地理位置: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 94.8公里,东西长 116.5 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4′~32°17′、东经102°56′~104°10′。 地形地貌:区内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地表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高山峡谷地带为主。县境山峰多在海拔4,000m左右,相对高度在1,500~2,500m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只在东部土门地区,山势、谷坡较为低缓,相对高度一般在800m左右,土门河下游谷低,海拔仅890m,是县内最低点。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叠溪镇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面积人口:幅员面积 3885.6平方公里,人口90956人,羌族占88.92%。 行政区划:全县辖3个镇,19个乡,149个村民委员会,472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小组。 自然气候: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县城年均气温11.2℃,7月平均温度20.9℃,最低气温- 11.6℃,最高气温 32℃。平均日照数1557.1小时。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无霜期215.8天。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 历史文化:茂县已发现不同时代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部落文化遗址多处,最著名的是营盘山遗址。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来又在茂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们与陇西、陇南的马家窖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据茂县发掘的出土文物考证,羌人的先民在秦汉时就已居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已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 茂县风光 物产资源:矿产资源有磷、锰、钒、钛、石膏、大理石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草本植物有189种,优质树种有冷杉、云杉、桦树等及珍稀树种岷江柏、银杏、红豆杉、合欢等56个,中药材植物类184科、574种,分布总面积50多万亩,其中以虫草、天麻、贝母等较著名。有兽类、鸟类野生动物41种、101属,其中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豹、毛冠鹿、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境内江河纵横,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潜能大。水能蕴藏量为127.5万千瓦,可开发量39.8万千瓦。 旅游资源:茂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有众多迷人的风景名胜。有唐代摩崖石刻“点将台”;有建于1886年造型古朴美观的三元桥;有毁于1933年叠溪大地震的属于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遗迹之一蚕陵重镇遗址;叠溪、松坪沟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羌族民俗风情探奇;古寨、栈道、碉楼古迹,以及土地岭森林公园等可供中外游客观赏游乐休闲度假。 土特产:茂县是水果之乡。春季可品尝到樱桃,夏季是苹果、桃、李、梅、核桃等的盛产季节,茂县苹果驰名海内外,花椒、核桃等干果质优量大,可到市场或亲自到果园挑选购买。茂县花椒很有名气,以沟口乡的花椒最负盛名。茂县还可购得天麻、当归、贝母、党参、冬虫夏草、黄芪、禾香、羌活、大黄等名贵中药材及野菌、云豆、野菜等食品。生漆也是茂县一大特产。民族地毯、羌族刺绣和羌族服饰等工艺品久负盛名。 自然地理 位于自治州东南部,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郊、彭县、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 94.8公里,东西长 116. 5 公里,地理坐标北纬 31°24′~32°17′、东经 102°56′~104°10′,幅员面积 4064.33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高山耸峙、峰峦叠嶂、河谷深邃、悬崖壁立,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 4 0 0 0米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东部土门河下游谷底海拔890米为境内最低点。 茂县风光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属马尔康地质分区,东南部的狭小部分属龙门山地质分区。岩层主要以夹沙灰、黑色页岩、砂板岩、火成岩等构成。土壤以暗棕壤、褐土、棕壤为主。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 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较场乡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气候具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县城平均气温 11.1℃,最低气温- 11. 6℃,最高气温 32℃。平均日照数1557.1小时。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无霜期215.8天。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 建置沿革 古为冉验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汶山郡,并置汶江道,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汶山县。东汉初置汶江道,永初三年(109年)改为广汉属国都慰,延光三年(124年)复为汶江县。晋代更名为广阳县。梁置为绳州北部那属县,隋改为会州,仁寿元年(6门年)又改为汶山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南会州为茂州,领汶山县。宋、元时期仍为茂州,领通化郡、汶山县。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仍为茂州,并置茂州卫,将汶山县省入。清代改茂州为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茂州为茂县。1950年1月茂县解放,仍置茂县。1958年7月,汶、理、茂3县合并置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治威州。1963年3月,3县分治。县治迁回凤仪镇。1987年12月撤茂汶羌族自治县仍置茂县。 1950年至1953年,先后曾为茂县专署、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县治凤仪镇距省会成都 193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90公里。 县名来历 唐代至民国初期所沿用“茂州”之名,皆“以郡界茂湿山得名”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沿用旧名。1958年建立茂汶羌族自治县时取“茂县”、“汶川”二名各一字得名,茂汶县大部地区处于汶山地带,故称汶山即岷山,古汶、岷通用,古人称境内之九顶山为“岷(汶)山之首”或“冉验汶山之表”。汉武帝时,“冉验请臣置吏”,遂以冉验地为汶山郡,或置汶山县,汶山之名即由此出。 茂县风光人 口 宋雍熙(公元984~987年)时茂州人口为1155户,…明代中叶有人口28140人。民国5年(1916年)人口43257人。后因战乱、灾荒,到1950年人口下降到37300人。1964年79208人。1990年共有17429户,90956人。其中男46927人、女44029人,农业人口 81986人、城镇人口 8970人。人口出生率 24‰,自然增长率 17.9‰。 民 族 茂县是羌族聚居区,是全国羌族人口最多的县,有羌族80875人,占总人口的 8 8. 9 2%。羌族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自称“日麦”、“尔玛”。远古,羌人居住于中国西部地区,甲骨文中已有了羌人活动的记载。秦时,西北羌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其中部分羌人来到岷江上游的今茂县等一带地区生息繁衍至今。 经济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磷、锰、钒、钛、石膏、大理石、无烟煤等。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草本植物有189种;优质树种有冷杉、云杉、桦树等及珍稀树种岷江柏、银杏、红豆杉、合欢等56个,中药材植物类184科、574种,分布总面积50多万亩,总蕴藏量540多亿公斤,其中以虫草、天麻、贝母等较著名。有兽类、鸟类野生动物41种、101属,其中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豹、毛冠鹿、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境内江河纵横,水流湍急,水能蕴藏量 127. 5万千瓦,可开发量 39. 8万千瓦,具有极大的潜能。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特殊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奇异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九项朝霞”、“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的风光及叠溪海子的湖色,以及水波湛蓝、林山幽深、山峦叠翠的松坪沟群海等秀丽景色是有极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解放前,各族人民遭受沉重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缺乏生产资料。耕作技术落后,广种薄收,加之种植罂粟,农业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耕地大部分集中在高半山地带,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困难。1949年粮食亩产仅120斤,农民终岁辛劳,不得温饱。解放后,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和耕作技术,逐步实行科学种田。推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群众收入不断增加。1990年粮食亩产225公斤,总产量达3732.3万公斤,分别是 1949年的 3.75倍和 5.5倍。农村人平收入 587.4元,有粮455公斤,是1950年的11.8倍和2.15倍。1990年,有各类水利设施250余处,有效灌面5.02万亩,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70余处,小水电站32座,总装机6421千瓦,95%以上的乡镇和84 .4%的农户用上了电。农机具也得到广泛应用。 有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129万余亩。解放前,牲畜混群放牧,畜种退化,疫病流行。解放后,推广应用科学饲养技术,重视品种改良,建立了各级畜牧兽医机构,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1990年有各类牲畜11.97万头(只),是1949年的3.42倍,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9.8%。 森林资源丰富,1950年至 1985年采伐量达33.25万立方米,80年代活立木蓄积量为2662万余立方米。80年代开始加强林政管理,制止乱砍滥伐,重视迹地更新和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24.34%回升到80年代的27. 44%。有经济林木苹果、花椒、鸡血李等。1990年有苹果140余万株,品种120余个,总产7646吨。其中金冠、红星、红冠多次在全国果品鉴评中夺魁,并进入国际市场。“大红袍”花椒香浓色艳,是干果上乘品种。1990年有花椒450余万株,总产量18. 5万公斤,是解放前产量的2.47倍。 解放前仅有铜、铁、银等制品加工的小手工业。解放后工业从无到有,有了一定的发展。1990年,有食品、酿造、木材采运加工、制革、机械维修等国营、集体企业 65个,工业总产值达 1536万元,分别为 1952年的 16.3倍和68.2倍,地毯等产品远销国外,皮革制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解放前交通闭塞,素有“蚕丛栈道险、悬简渡索难”之说。运输靠人背畜驮。解放后,先后修筑了茂威、茂北、茂黑、茂松4条公路,修建了横跨岷江的茂汶大桥和两河口大桥。境内公路总长275公里,基本形成县、乡公路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解放后,邮电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邮政业务逐渐结束了步班邮路的历史。1990年有邮电局、所(处)5个,邮路243公里,电话、电报电路7条,开通电话241门,邮电业务总量达34万元。 清末,茂州城是川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花椒、药材、皮毛、黄烟、土硝、土碱等大宗农副产品由此销运内地,安、绵商贾经此将茶叶、油、盐、糖、酒、布、米等生活必须品和其他日杂品贩销松、南、黑等地。民国时期,鸦片进入市场,商业畸形发展,“工业品贵如金,土特产贱似土”。解放后,民族贸易迅速发展,商业、供销服务网点遍布城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473万元。其中商业供销国内纯销售额1993万元。农副产品上市245个品种,成交额580余万元。个体工商业890户,从业人员1265人,营业额284万余元。 财政收入单一,入不敷出,属边远贫困县。解放以来,财政收入有所增长。1990年财政总收入1096.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761万元。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1990年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 2103.52元。住房条件逐步改善,电视机、洗衣机等高档商品进入城乡居民家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文化解放前夕,全县仅有中学1所,小学58所(含私塾),医院1所,中药铺13家。全县96%的人口是文盲。解放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90年有小学 188所,中学 8所,教职工 970人,在校学生1500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82%和89.5%。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县、区、乡(镇)建立了医院、卫生院、所,有医院病床186张,卫生技术人员307人,各级卫生机构37个。还建立了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机构,基本上在全县建起了防病治病的医疗网点。体育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境内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陇木土司墓葬群、茂州古城遗址、叠溪摩岩造像等。 其 它 县境内“三齐、黑虎脱土归州”、“打盐店”等历史事件震撼了封建统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达2000名羌族儿女参加了红军,对革命做出了贡献。民国时期的“怒杀‘孙老虎’”、“龙坪事件”、“茂北事变”等震撼了国民党的统治。 解放后,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56%以上。在解放茂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茂县各族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内容由网友"Melody"分享。]
以下与茂县相关信息:
以下茂县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