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四川 > 眉山 > 名人

余子俊

[移动版] [查看地图]
   余子俊(1429~1489年),字士英,明代大臣,青神(属今四川省)人。余子俊于景泰二年(1451)举进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干练著称。
  天顺初年(1457),知西安府(今陕西西安市),在任六年。他刚到任时,遇到年馑,就当机立断开仓,用十万石粮食赈贷,让受贷者分期偿还,百姓既得以救济免为饿殍,官府也不受损失。那时,西安水质含碱性苦涩,而龙首渠废弃已久,有人建议凿渠引城西皂河之水流入西安。时日一久,因无处泄注而水溢,眼见西安城垣将遭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城西北方开新渠排水,使丈八沟水经汉城流贯全城,然后注入渭水,避免了损失。当时人们为感谢余子俊的德政,命名为“余公渠”。
  都御史项忠将其治绩上报,得到朝廷嘉奖。成化初年(1465)提升余子俊为陕西右参政,督三边军务。在任一年多后,升为右布政使,成化六年(1470),转为左布政使,调浙江。半年后,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按延绥。成化七年,余子俊将治所由陕西绥德移至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攻守器械,榆林就成为重镇。
  余子俊详细观察边防地势,每天徒步数十里进行勘察,熟悉了该地区的地形以后向朝廷上疏,沿着边境建墙筑堡作为边界线。每隔三里筑敌台崖砦以便巡警,如此连绵相接以成边墙(长城)。又在中空处加筑短墙,横一、斜二如偃月状的建筑物以侦察敌人,为防御敌人的射击。他的上疏,得到宪宗的赞赏,付诸实施。东起清水营的紫城砦(今陕西府谷县西北),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长达1770里,凿崖筑墙,其下掘堑,连续不断。共筑城堡12座,壕墙崖砦819个,小墩78个,边墩15个。这项工程,以四万役军投入劳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他又调定边、安边两营移到边城附近一面防守,一面就近耕种。此外,他还将缉拿的逃兵及谪戍的南方人员的子孙迁到边城防守、耕种。并将边区内荒地开垦为屯田,每年收获粮食六万多石,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军粮费用。
  余子俊还在延绥设立武学,以培训其优秀子弟,深得当地军民拥护。驻军中的大小器具一应俱全,军士都能安心驻守。他还按不同季节派人向军士教导种植瓜果蔬菜技艺,并常亲自前往巡视。在余子俊的精心规划下,军民都能安心耕种、放牧,也加强了防守工作。使那些常来骚扰的蒙古贵族相顾失色,他们经过城下时只能忿忿地咬指头,再也不敢进城来侵扰了。
  余子俊的卓越政绩传到朝廷后,成化十二年(1476)升右都御史,调为陕西巡抚。他采取了消弭盗贼,安定民生的措施。当时泾阳有个旧堰,不利于灌溉,多次修凿,不久又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田地千余顷。又凿南山水道,直抵汉中,也便利沿途行旅客商。他任西安知府及陕西巡抚时,将学校和公署旧房修葺一新,并发展教育事业。他又奏请朝廷,将岷、河、洮三卫戍一万多人守南方,使之回归本土,又将南北易地戍边的六千多兵丁调回本土戍守、耕种,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他任延绥巡抚时,曾与朱永、许宁击败进犯榆林的蒙古贵族而立战功。
  成化十三年(1477),召余子俊为兵部尚书。后因触怒宦官韦敬等人而遭诬陷。成化二十二年(1486)被勒令告退。下一年正月,宪宗悔悟,又将余子俊召回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他多次向朝廷上 书改革朝政,加强边防等建议,都得到宪宗重视实施。弘治二年(1489)因病去世,终年61岁,追赠太保。
下一名人:董宋珩
[以上内容由网友"Shelly"分享。]

以下与余子俊相关信息:

以下余子俊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