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东 > 潮州市 > 地名

潘刘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潘刘村隶属:浮洋镇
行政代码:445103104代码前6位:445103
长途区号:0768 邮政编码:521000
车牌号码:粤U行政级别:村
  潘刘村  潘刘村,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北4公里,位于韩江西岸,东距护堤公路0.8公里,东南与新安为邻,西界草庵,西南与高义相连,北与枫溪镇东田村接壤。聚落呈方形块状。村居潘、刘二姓,均系明初创村,又同是福建蒲田县金城巷迁此。部份潘姓来自本镇南门桥村,潘姓先创于刘姓,故称潘刘。  潘刘地处韩江边缘,多洪患。清咸丰二年至六年(1852~1856)村东侧韩堤连年溃决,临堤被冲成二个大潭,两潭相距数百米。上潭深数丈,广百亩,下潭略次之。由于多次决堤之故,原潘刘东南一小村,名上头陇(姓黄),西南姓许一小村,西北田东村(姓陈),东北王姓一小村,皆被洪水冲散,现土层之下皆有遗迹可考。水后村庄为黄沙覆盖深达米余,建筑物多成残墙断壁。村外良田遂成荒漠,九造失收。幸存村民无法耕地,青壮年多离乡背井,或从军打仗,或漂洋异国者甚众。余下的苦守家园,将积沙搬成高低不等、大小不均的沙堆,求得稳水之小块平地以供耕作。沙堆之多,星罗棋布。建国前村民苦于旱灾。原“许厝涵”引韩水利因决堤淤塞,灌水艰难,1943年为甚,田园荒芜,村民多用香蕉头,野菜,青金叶充饥,-逃荒,饿死、病死者甚众,全村人口减少三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林泉乡绅许世维倡导,塘东华侨捐资,凿惠民涵,引韩灌溉,使本村农田受益500余宙。1955年建“安揭引韩”灌溉工程于东田乡堤段,本村受益于上潭南下之“五支”水渠,有250余亩得以自由灌溉,余下耕地田地势较高,于1962年在村东“五支沟”建抽水机站,灌溉耕地。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先后搬沙填潭,平整耕地,历二十年时间。或垫沙于耕作层之下,或加土于低洼田之面,使耕地平坦、沟渠纵横规格化,宜于水旱轮作,总计整地改田面积共900亩。1970~1971年,搬沙填潭,造田50亩,并分割出鱼池5个约30亩。堤外洲园130亩,历来韩江水涨受浸,水退复耕。多种竹木果林。1958年筑小堤围,基本控制洪水为害。  清末有“池益书斋”、“潘厝书斋”,“三房书斋”三处,先后聘师办私塾学堂,就读人数40余人。1939年潮汕沦陷,办学中断,后由村民刘涛节衣缩食,倾尽家资兴办学堂,学生入学70余人。华侨乡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1982年以来,先后捐资计人民币2万元,修建小学校舍,设奖学金等。  著名“七都祠”位于村东大堤上,据《海阳县志》栽,清光绪十三年(1887),登云、登隆、隆津、东蒲、上蒲、南桂、龙溪七都重修南堤余款兴建,规模宏大。
下一地名:新安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Sophia"分享。]

以下与潘刘村相关信息:

以下潘刘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