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东 > 潮州市 > 地名

下庄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下庄村隶属:江东镇
行政代码:445103114代码前6位:445103
长途区号:0768 邮政编码:521000
车牌号码:粤U行政级别:村
  下庄村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蒙古入侵中原,京师临安陷落,为避兵,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文武大臣保少帝端宗、杨太后和太子赵燹等南下避难,驻跸靡宁。蒙兵到处烧杀劫掠,民不聊生,君臣一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凄凄惶惶,苦不堪言。烽火接近闽省之时,独树庄氏先祖弥渊公眼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义愤填膺,立誓秉承祖训,效忠报国,遂聚亲属子弟建昆、公从、敏生、宏生,表亲蔡若济等共商举旗救国勤王之策,传檄各乡社,乡民纷纷响应,四方豪杰也多附从。遂择日树起义旗,-“奋勇”二字,以鼓士气。诸多官宦巨商,也解囊资助军需,当是时文天祥丞相保少帝已临泉州,公即率众前往迎驾。少帝获悉公乃先帝旧臣后裔,大喜,即降旨钦授弥渊公为挂印奋勇大将军之职。率部附文天祥丞相麾下调遣,协同断后,三月进入粤省,收复梅州。张世杰、陆秀夫保少帝前行,途经潮州欲进南澳之时,诸大臣各执已见,互相掣肘,将军之谋略多被阻滞,以致遭敌袭击,兵将未经训练,乌合之众,一触即溃,不能复聚。  兵败后,弥渊公为避元兵搜捕,潜入潮之僻壤江东,暂寄石狮巷。虽部属离散,然报国之志未泯,常乔装卖鼎,往来于登云、潮城内外,窥测虚实,以图东山再起,然岁月流逝,终无所获,蒙人入主中原,大局已定,公回天无术,遂作定居之念。取村名“独树”。“不喻意树之独在,而予则怅乎其无侣,孤独树立以表志耳。”遂卜宅江东,东坐西向,左高巷,右狮巷,今石狮尚存。  弥渊公创乡之后,事业兴旺,子孙蕃盛,传世至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五世祖妈偕同儿、媳养善公夫妇到和兴社(今下庄)居住。建屋于社北,坐西向东,后建万寿庙于社南之隅,以祀社神。原来和兴社杂姓而居,除庄姓外,还有洪、许、卢、翁、章、林、黄、白、杨等。今下庄村还保留着洪厝桥、许厝底、卢厝池、翁厝园、章厝埔、林尾内、黄厝窟、白场前、杨厝池等地名。后来,由于天灾-等原因,其他杂姓渐趋衰落,先后迁出外地,和兴社仅存庄氏一姓。养善公又建土库3座(土库墙二、三尺厚,墙体高大坚固,是古代防兵防贼的建筑物)。上土库为长房确轩公使用,中土库和下库分别分给三房忍轩公和二房台石公。  养善公(即鸣銮公)自分居和兴社以来,含辛茹苦,披荆斩棘,历尽艰难险阻,使下庄村得以傲然崛起,事业兴隆,后代蕃衍旺盛,不少儿孙侨居欧美、东南亚一带,有的迁往潮州城及揭阳棉湖等,据统计,迁出人口繁衍至今有3000多人。  据传懂玄学者讲究,独树庄村落是一条龙。上庄是龙头,中庄是龙腹,下庄是龙尾。下庄村位于江东冲积平原中部两侧,背靠韩江,前有静水河,地形十分险要,解放前土匪甚多,但不敢贸然进村骚扰。登高远眺,则东有莲花献瑞(莲花山),西有桑浦庆云(桑浦山),北有凤凰来仪(凤凰山),南有蛟龙戏水(南海),此地灵而兆人杰也!只是灵气多在上庄,故历来的达官乡贤,富商巨贾等显赫人物,多出于斯!龙尾专司腾挪、歙张、摇摆,力大无穷,故下庄多出猛士,且民情强悍、凛性豪爽仗义,疾恶如仇,不畏-。故在沦陷时期出现村民群起殴打日本海军退役少将的事。  1941年冬,一日本军官坐轿途经下庄老堤顶,汉0翻译官林英华(江东樟厝洲人)在前引路,来到村头,看见堤下一糖寮正在停工休整,十几个工人正在忙于扒鼎灰,林英华觉得有利可图,当即劝日本军官停轿休息,自己来到糖寮欲强行0。工人们大怒,齐声喊打,林英华没想到几个草芥小民竟敢与“皇军”作对,一边跑一边拔枪射击,工人们全然不顾死活,紧追还舍,林英华大惊,逃进仙洲蕉园,大家还是穷追猛打。幸亏韩江边停泊一条小船,林急忙跳上小船逃命。众人迟来一步,追赶不及,才悻悻回返。来到堤顶,看见日本军官拄着手杖,端坐轿中,神态傲慢,大家又燃起满腔怒火,齐声喊“打”!庄义团一个箭步上前摘下日本人的手枪,顶在他的胸膛,扣动扳机,原来枪上锁,打不响,就用枪口猛击日本军官的胸膛,痛得鬼子瘫坐在地,叽哩呱啦乱叫。庄文泉紧接着抢下他的手杖,在膝盖上磕成几段,抛下门口溪。众人找来绳子,把鬼子五花大绑,解到乡公所去。  后来才知道此人原系日本海军少将,因年老退休,解甲经商。殴打日军少将,日方怎肯干休,幸得有高层人物从中斡旋,日本少将也认为此事一传开,对他不利,被打之事回避不谈,只要求归还那支手杖,据说此物是天皇所赐,非同小可。后来此事从大化小,从小化了。  沦陷至民国时期,警察经常进乡,00,多次被下庄村民群而攻之,吓得屁滚尿流,再也还敢随便进村扰民。  下庄村背靠韩江,耕地都在东面,与红砂、前溪、谢渡接壤,但村舍相距甚远。田间小路被耕牛踩成一个个几寸深的坑洼,俗称牛脚梯路,在这样的路上挑肥,很像五梅打梅花桩。过去,每逢农忙,有人请外村亲戚来帮忙,挑肥到鲤姑路下,只挑一二担,就累得要命,把尿桶舍在田里,不辞而别,当了“逃兵”。下庄人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劳作惯了,养成坚韧、耐劳的品格,体力也比常人大。  下庄有一个风俗习惯,凡娶老婆、生兜仔(男儿)的人,来年正月十三就得出钱请戏谢神,这个风俗流传至今。正月十三这天还要游神,游神的队伍很大,前面大标(彩旗)开道,接着是锣鼓队,后面是三山国王、天后圣母、花公花妈、大坑爷……摆成一条长龙。观众挨肩叠背,争先恐后,欢声笑语,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来客往,从春节至正月十五,大吃大喝,开销甚大,元宵过后,戏歇棚拆,一般人囊中羞涩,艰难的日子来了,但人们并不介意,年复一年。  平时的文娱生活十分贫乏,村中只有二个拉弦间,农忙时节,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在农闲或雨天,有人拉弦,有人唱曲,自得其乐,那些不会拉不会唱的也不甘寂寞,积极动员成立剧社,终于在沦陷期间成立秋风剧社,并一直开展活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由杨作哲(教师)和庄锦丰做编导,演员在村里挑选,经费自愿捐题,虽然水平不高,但村民们从此能经常看到潮剧,十分过瘾。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的文娱生活比前大为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加丰富多彩,几乎家家有电视机,天天有潮剧看!  下庄耕地较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一年三熟,池塘繁多,真是鱼米之乡!耕地面积1240亩,过去传统作物有水稻、甘蔗、黄麻、花生、甘薯等。解放前,每逢风调雨顺,尽可自给自足,若遇上荒年歉月,不少乡民游离失所,逃荒外地,有的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苦不堪言。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民政府重视堤防水利建设,抗灾能力大大加强,确保水旱有收,村民生活大大改善,人口因而迅速增长。解放初,全村人口一千人左右。至2005年,已增至3019人。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村民的人均经济收入还是逐年增加。1995年人均收入为2360元,2005年,人均收入为4109元。随着村民生活的迅速提高,全村新建洋房鳞次栉比,仅2005年,新建洋房11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较大商店8间,从业人员12人,年营业额50000元,汽车25辆,电视523台,固定电话450台,移动电话500台,各类工厂8间,计彩瓷二间,台灯厂一间,制鞋厂一间,电绣厂三间,制香厂一间,从业人员约1000人,年人均收入约10000元。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投资80万元,共建水泥路长3100米,大灰埕2850平方米,还建成菜篮子工程100亩,解决了不少劳力出路,同时建成三百光水利沟约1500米,确保水旱丰收。  从前,下庄村因为穷,所以很不重视教育。“五四”运动以前,村里只有一二个书斋,有钱人的子弟才能坐书斋喝烧茶,穷人的子弟只能望斋兴叹。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三庄才合办崇德小学(上庄小学的前身)崇德小学下设三个分教处,第一分教处在中庄,第二分教处在下庄,第三分教处在上庄堤外。分教处一般只设初级部,中高级部设在崇德小学正校。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至一九六九年上半年,一九六九年下半年以后下庄小学才办成完全小学。一至三年级办在石牌祠,四、五年级及初中部办在大房祠堂。设备十分简陋,拥挤、噪杂。一九七二年,大队干部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土法上马,就地取材,建成一座平房式学校。那时学生数已达至三四百人,因此还是感到拥挤、逼仄。雨天,校内经常积水。下庄小学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苦捱了二十多年。  后来,管区干部看到比邻管区建起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十分内疚,他们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跟上人家。经过艰苦的筹资,终于凑足了100多万元,于1995年春动土奠基,当年年底竣工。一座崭新的教学大楼终于在村东巍然屹立起来。学校环境的改善,大大调动了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项尖子比赛皆名列优等。据统计,自1980年至2005年,下庄村有大学生48人(随父母在外地工作的不计),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勇敢、爽直是下庄人的品格,勤奋耐劳是下庄人之所长,而忽视教育是过去下庄人之所短。随着社会的变革,下庄人觉醒了,他正在扬长避短,把教育放在首位,全力培育出一代代的社会精英。
下一地名:井美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Judy"分享。]

以下与下庄村相关信息:

以下下庄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