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洲村
地名:仙洲村 | 隶属:江东镇 |
行政代码:445103114 | 代码前6位:445103 |
长途区号:0768 | 邮政编码:521000 |
车牌号码:粤U | 行政级别:村 |
仙洲村 (一) 仙洲村昔时有仙洲和柯厝巷两个自然村,仙洲黄姓,柯厝巷柯姓。后来两村逐渐合成一体。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已密不可分,黄、柯两姓村民,也混合而居,两村概念已经消失。仙洲村位于镇之南侧,西靠韩堤,南接渡头,东连田野,北邻下庄。村域面积2.2平方公里。 黄姓先祖黄和安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从江西南丰双井头迁来江东乌井脚(即原堤外柯厝巷浮洲)定居,村名取沙洲,后改为仙洲。创乡初时,堤内东西两侧有郭、曹、杨、陈、柯等姓居民,各自形成小小村落。据先人口传,曹先于柯,柯先于黄。曹氏自南宋初年便定居于此。曹氏宗祠遗址及明代曹氏墓碑至今尚存;曹厝地名,沿用至今。柯姓先辈柯起龙约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从潮阳峡山迁来此地,辟地开族,定居落籍。在此期间,柯起龙躬耕勤读,于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登甲辰科正奏三甲第二名进士,官授隆兴知府(今江西省南昌市),直至告老回乡。现“起龙公祠”尚在。 后因世道谑攘,-天灾,柯厝巷曾几近散乡,村民相继流落异国他乡,有漂洋过海,往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求生存发展;村起龙之子柯寿轩,寿轩之子竹节,皆往他乡立足,竹节三子柯隐溪(又名青溪)于元至上年间(1341—1368)到枫溪定居;今潮安登塘、白水、浮洋井里、浮洋市内;澄海樟林;海丰红草镇、海城葫芦村;丰顺汤坑镇、留隍长田村等地之柯姓居民,皆为柯起龙之子孙。现留隍长田村尚挂有宋咸淳枢密院大学士文天祥为隆兴知府柯起龙所题之“进士”牌匾。 后经长期战乱,旱涝灾害频仍,瘟疫流行,曹、陈、杨、郭等姓居民先后外迁,至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仙洲只存黄、柯二姓。两姓村民友好往来,互有嫁娶,和睦相处,融为一体。 黄姓肇基祖黄和安来此创乡时带来五子,长子东孟,后回原籍;次子东缵,今裔孙3000多人;三子东引,今裔孙2000多人;四子东江,外迁他方;五子东樲迁居潮城南春路江夏里,裔孙1000多人。 1950年,仙洲村2730多人,其中黄姓2600多人,柯姓130多人。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时全村人口4421人。2005年增至5175人。20世纪80代以后,迁往潮州、汕头、广州、深圳等地共150多户。黄东缵、黄东引的子孙中有先后移居台湾省和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热爱祖国,挚爱故土、为祖国,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为贡献。 (二) 昔时,仙洲人民遵循祖训,唯耕读为本,历代出了不少族彦乡贤。他们为仙洲留下了许多光荣的史迹。仙洲曾被誉为江东地区的文化之乡。 仙州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邻近村庄民众誉为“文化村”。这不是虚夸之语,仙州村确有配称这一雅称的史实。创乡之初,肇基祖庠生和安公即以兴学诲人之举,博得乡邻的称誉。嗣后子孙蕃衍,私塾教育在乡创立,清未至民国初期尤盛。村中历代学成出仕者多人。清乾隆十九年,黄良才府学岁贡,官授雷州府训导。乾隆三十年,黄邦彦乡试副榜第五名,官授文昌县教谕。后代金标又得岁贡。清道光年间,黄榜标中乡试第四十八名武举。清同治年间,黄科才(字平初号正)随福建撫岑育英赴台湾花莲办生番,官授蓝羽都司。清光绪十一年,如镇、静山兄弟从军福州,坚守厦门,抗击法舰入侵,荣立战功,授五品顶戴,官授福州监斩官。民国3年,黄彦秋留学东赢,回国后,先后任湖北襄城县令,广东省参议,厦门大学教授。其时,身为农民子弟能出国留学,回国后还能在县、省担任要职,甚至当了大学教授,仙洲村的声名由此大震。大革命时间,黄联绎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代表。抗战胜利后,黄剑明(字莫邪)任-军队的中校团长,军需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仙洲人民继承先祖的优良传统,兴学育才,学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1995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学小学生550人,初中生300多人,大学生80多人。据统计,仙州村先后考上大学者200多人;考上中专近400人,为国家输送3大批人才;现任处级以上干部18人。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世人惠赠给仙洲“文化村”的雅称是有根有据的,仙洲人受之无愧。 (三) 仙州村位于江东西南方,距镇政府约2公里。村东是千亩良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田园多为粘质土。 仙洲村原来座落于江东堤围之外,自创乡以来年年遭受韩江洪水为害之苦,历时近600年之久。仙洲人民与洪患也斗争了600年。昔日只要连续三天下大雨,韩江水位涨至十公尺以上,洪水就涌进仙洲村民的家里,家家户户就必须“搬大水”(把家中一切怕浸的东西搬上楼)避过洪害。一年常常要闹五、六次水灾。当时,仙洲村民为避洪害,想方设法加高居住地,那就形成仙洲的巷道、村道崎岖不平,最特殊的有同一条巷道高处与低处相差近十米。遇到特大洪水,仙洲人就必须居住在屋顶,任风吹雨打。不少穷苦人家,只得撑着竹排到处借米下锅。有的还病死、饿死在屋顶。 1964年冬,江东公社党委组织发动群众,在江东西面韩江西溪之东,修筑了上起独树村码头,下至仙洲村阁美宫,全长2000多米的新堤,把独树、上庄、中庄、下庄、仙洲5个村原处于堤外的房舍、田园纳入堤围之内。从此原居堤外的村民,再也免受洪水之苦。建筑新堤仙洲村受益最大,除全体村民免受洪灾外,还有500多亩洲园也围在堤内。当时,仙洲村负责修筑围护本村的200多米堤段。 新堤高30多米,宽20多米。工程虽大,但仙洲村民看到全江东人民都来相帮,都深受鼓舞,鼓足干劲,苦干实干拼命干,苦战11昼夜,终于在1965年春节胜利竣工。自此,仙洲人民摆脱了洪灾之苦,这是江东公社党委为民造福的一个创举;也是仙洲人民为子孙后代消除洪水祸害之苦的一个壮举。此外,兴修水利,平整耕地,改良土壤,也是仙洲人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硬仗”。仙洲村原有耕地2400多亩,其中,百分之八十是“靠天田”,旱、涝无收。因此,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1952年土地改革后,仙洲人民怀着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掀起冬季兴修水利的第一波热潮。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一个冬季便挖了3条总长1500米的水利干渠。这些干渠可灌可排。受盖田园近2000亩。1956年又再次挖了十多条支渠共1000多米,仙洲所有田园水渠纵横,旱涝保收。1966年又在村头建起抽水机站,修筑浮水沟,并组织一支12人的放水员队伍。自此灌溉基本自流化,仙洲人民又摆脱了踏水车之辛苦,此后,仙洲人民又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再度掀起了平整耕地,改良土壤的农田基本建设热潮,改变了仙洲过去田园高低不平的状况,耕地土质也由粘质土改造成泥沙质土成为可水旱轮耕的良田。仙洲又在江东率先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排灌,确保农作物年年丰收。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村里设置了粮仓曾储备稻谷45万斤。 (四) 仙洲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决定了仙洲村昔日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一些不怕水浸又较耐旱的作物,如月蕉、香蕉、木仔、竹笋、甘蔗、黄麻、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只有部分“田头挂水”的田园及东边婆田的低地才种植水稻,因此,仙洲人民粮食不能自给。遇到水灾,虫害或战祸人民纷纷出外逃荒、求乞。迫于生计,仙洲90%以上的农户有人外出到兴、漳州等地域或越南、新加波、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谋生。部分旅外乡亲业有所成,发财致富,其中有30位乡贤,回乡建造了30座豪宅、华堂。这30座豪宅、华堂最大型、最豪华的有新容里。据传,其主是黄亚忙,富甲全江。该豪宅占地面积10多亩,分新容里大厝,和联涛公祠,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飞禽走兽等石雕木雕,羽羽如生,极其雅致。这30座豪宅华堂除部分建设年代较久远的已倒塌外,还有20多座现仍保留较为完整。 新中国成立后,仙洲人民在中国0领导下,于20世纪60年代彻底改变了仙洲村的自然环境以及水利、农田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人民生活初步实现温饱。仙洲村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被汕头地区农机局定为农业走机械化道路的先行点,全村共有手扶拖拉机近10台,中型拖拉机2台,并培养了一批农业机械的技术人才。农业基本实现机耕化,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解放了一批劳动力,在汕头地区农业局的指导下,把这批劳动力转移到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中。当时,仙洲村划了50亩不利于种植水稻的沙质土作为种植葡萄试验场。1981年1月,仙洲村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香山植物园引进日本巨峰葡萄和北醇葡萄两个品种。1983年7月收获,经北京植物园专家黄德藩临场鉴定,北葡南移栽培成功。1983年夏果平均亩产700多斤;1984冬试验场繁育种苗8万株,传播到汕头、潮州、澄海、南澳、揭阳、普宁、惠东、珠海以及福建、江西等地,共3省17县市。1981年底至1985年,试验场总收入20万元。仙洲葡萄成为当时市场上的-货。此后,仙洲农民家家户户便都在屋前屋后小空地和庭院内的“瓜斗”上种上巨锋葡萄,仙洲村遂被称为葡萄之乡。 改革开放后,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仙洲村于20世纪80年代初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基础上,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划出170多亩适宜种柑树的土地,种上柑桔苗,在金石镇果树栽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认真管理,三年后柑桔开始挂果,亩产3-5千斤。此后随着柑树逐年长大产量也逐年递增,当时柑果由供销社收购,价钱相当可观。仙洲农民尝到了种柑桔大增收的甜头。五年后又规划200多亩土地种上了第二批柑桔村,全村柑林面积占耕地总面积四分之一。仙洲农民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家家户户年收入成倍增加,1989年人均收入1918元,1995年人均收入4300元,2000年,人均收入4500元。一批有识之士,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办起服装厂、机绣厂、抽纱厂、陶瓷厂、建筑工程队,运输队、商饮业、蔬菜水果商贩业,又一次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入厂务工,一批乡贤发财财富,大部农产年收入大增,2005年,人均年收入5300元。这些厂社,办得规模较大的有黄财潮和黄锐武两个厂。黄财潮办的荣兴机绣服装厂,厂房2座大楼,占地10多亩,工人260多人,是远近有名的大厂,年产值二千多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10多万元。黄锐武办的斯美机绣厂,厂房占地10多亩,车工200多人,年加工款几百万元,上缴税款20多万元。2005年仙洲村农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30%,工业、商业、商贩业、务工款收入占总收入近70%。广大农民由于收入大增,因此,90%以上的农户,都建新平房或新住宅楼,这些新楼房多数是三层或四层,部分五、六层。改革开放以来共建新平房或新楼房占地324亩,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比原来老村落扩大3倍。仙洲人民都说改革开放好!
[以上内容由网友"Kevin"分享。]
以下与仙洲村相关信息:
以下仙洲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