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广东 > 潮州市 > 地名

佘厝洲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佘厝洲村隶属:江东镇
行政代码:445103114代码前6位:445103
长途区号:0768 邮政编码:521000
车牌号码:粤U行政级别:村
  佘厝洲村  余厝洲,昔称“邝翁洲”。位于潮安县江东镇东南侧,南临韩江。东南、东北、西北,分别与上湖、下湖、蓬洞、东前溪、西前溪毗邻。居东经116度分秒,北纬231度分秒,海拔米,为国家地震烈度8级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长,常年气温18摄氏度—30摄氏度,平均21.5摄氏度,雨水充沛,但年分布不均,春夏多暴雨洪涝,降雨量年平均1600毫米左右,6月至9月多台风。地域系韩江下游冲积平原,属沙质土壤结构,地势北高于南,耕作区成片平坦,耕地面积近500亩,地域面积约0.48平方公里,全村户口1586人,在外(潮州、汕头、深圳、广州等)约420人,旅居海外约480人。  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左右,肇基祖玉胡公护其考(梅丰公,也称尔正公)栗主,由潮州府海阳县磷溪都仙美乡(北仙地方)迁徙至此。到此潮州府海阳县江东都余厝洲村时,已有多姓(余、刘、黄、施、蓝、周、张、王等)族人在此定居、耕作,因余姓人口较多,此地又是韩江冲积洲渚,故村落定名为“余厝洲”。后其它姓氏(余、刘、黄、施、蓝、王、张)族人有的迁移他地,有的与李姓族人相互融合或被同化,其中有周氏女与李氏公联姻,李、周二姓成姻亲关系,故现在余厝洲仅有李、周二姓。  玉胡公由磷溪仙美到此余厝洲后,分衍秀岭(长)公,秀顺(次)公,相传至今,已有17代约400年历史。  余厝洲民众勤劳朴实,在400多年历史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自强不息,在这片土地中,顽强生存,书写了英勇的历史。  一、光荣历史  民国十五年(公历1926年)村中面条加工销售业蓬勃发展,并由此带动其它产业,特别是食盐销售,各路盐商到我村销售食盐,这样一来,引起官府注意,随后常有盐警或冒充盐警的流氓、地痞以“掠私盐”为名,到村中敲竹扛。他们欺压民众,抢夺财产,为所欲为。一次,盐警到村中作威作福,欺负弱小、妇女时,李福寿为首的一批村民,群情激昂,忍无可忍,以鼓声为号,聚众-,与盐警发生冲突。事后,盐警诬告余厝洲村众打死盐警、抢夺0、毁尸灭证。-县政府即派50多名-包围余厝洲,并扬言将村落烧毁。后经各方打点,送去大洋五十万元,才初步了结此案,保住村落。为完全平息此事,又花去大量钱财。  民国27年(公历1938年)春,李习楷到澄海斗门村学校任教,大胆启用战时进步读本为教材,并发动学生捐钱支持八路军抗日,桂林《救亡日报》回信予以表扬。8月,由0澄海上中区区委委员陈培志介绍入党。后李习楷受党委派,回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1月建立0余厝洲支部,成员有李诗协、李广木、李合弟等。李习楷任支部书记。这是抗战时期,党在江东建立的第一个战斗堡垒。  民国28年(1939年)1月,余厝洲支部又吸收陈杏、李诗希、李添锦、李炳顺等入党,使支部更具战斗力。在此基础上,支部布置党员深入“闲间”,接近群众,深入群众,并借此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期间,比较有名的“闲间”有“集益轩”。支部常布置党员、进步青年在此以“讲古”、唱潮曲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活动。除此之外,组织了“姐妹会”、“拜月会”、“识字班”向妇女宣传抗日救国和翻身解放的道理。随后,支部以“护村队”、“守菁队”为名义,把党员和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凭借村中10多条公枪和李习楷公祖的4条私枪,秘密建立了“抗日游击小组”。  4月,李习楷参加澄海一区区委。余厝洲及澄海东林头、蓬斗村一带成为0澄海一区区委的主要活动点。陈锐志、陈培志常到余厝洲进行活动。  8月,0潮汕中心县委决定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中心县委敌后工作部长周礼平到余厝洲考察。  10月,潮汕中心县委改为潮澄饶中心县委,周礼平任敌后工作部长。同月潮澄饶中心县委在潮安铁铺八角楼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江东余厝洲村建立抗日游击战争据点。从此,周礼平常住此地开展地下工作,余厝洲也成为潮澄饶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此时,江东、澄海上中区建立上中、江东联区区委,汤诚任区委书记。在此之前,余厝洲支部隶属澄海一区(敌后区)区委领导。  民国29年(1940年)1月,余厝洲支部党员陈杏在组织安排下,到潮阳“南侨中学”读书。“南侨中学”被视为潮汕抗战教育堡垒,不少0员、进步青年到此学习。后-当局以“尚未立案,且为异党把持”为由,强行解散“南侨中学”。陈杏在校时,积极参加护校斗争,学校被解散后,陈杏于7月间回余厝洲,继续进行革命工作。  2月22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余厝洲“游击小组”配合五区“战工队”在余厝洲堤段一带,伏击行驶于韩江的日军汽艇,缴获物资一批。在此之前,“游击小组”多次阻击日伪军对江东进犯,袭扰东凤日伪哨所,护堤公路汽车,还开展除0、肃敌、缉私(主要是军火原料)和收集情报,初步锻炼了武装骨干。春,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在-顽固派逼迫下主动解散,并将主要武装骨干分成二个武装小组,分赴潮普惠和潮澄饶。  5月,撤消上中、江东联区,分别成立江东区委和澄海上中区委。李习楷任江东区委书记。同月,赴潮澄饶的“潮澄饶敌后抗日游击小队”在澄海“合昌坪事件”中牺牲了3名骨干,中心县委遂将队伍交给周礼平,以余厝洲为“潮澄饶抗日武装小组”立足点,开展活动。  7月,周礼平领导武装小组总结教训、经验,整顿思想,大力开展政治教育,大大提高了“武装小组”的士气,接着,着手充实队伍、调整干部,将“武装小组”改为“潮澄饶敌后游击小组”,任命周昭列为组长,李亮为党小组长。“潮澄饶敌后游击小组”在余厝洲休养生息,补充兵员,立足生根,并逐步向周围发展,形成了以余厝洲为中心,连接澄海冠山、东林头、下陈、江东西前、下埔、洲东的游击活动网。至此,余厝洲不单是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也成为党在潮澄饶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游击战士、地下党同志亲切把余厝洲称为“一老家”。  8月,“潮澄饶敌后游击小组”部署处决澄海冠山乡伪维持会长郑菊人。“游击小组”先行侦察,后派蔡子明、李广木、李俊昌、李学义等队员出击,并布置内线接应,将郑菊人击毙,还以“灭倭锄0团”名义散发布告,历数郑菊人罪状,后安全撤退,迂回回到据点余厝洲。  10月,“潮澄饶游击小组”袭击澄海洪渡头日伪便衣密侦。是役,毙敌2名,伤1名,缴短枪2支,并在渡口张贴“关爷宫三结义”布告后向陇尾洲撤退,回到余厝洲据点。  民国30年(1941年),秋,“潮澄饶游击小组”发展壮大为“潮澄饶敌后抗日游击队”。成员约30余人,队长为陈应锐,政委为周礼平。  7月,“游击队”化装为日伪便衣队,由蔡子明、林秉先、李广木、李俊昌、李朝道、蔡金祥组成行动小组,袭击澄海华富乡,击毙伪乡长陈富泉。同月,建立潮澄饶敌后县委,书记周礼平。  8月7日,敌后县委决定鹳庵区委书记陈培志与江东区委书记李习楷对调。当许芳伟和陈培志、杜英扬、黄绍光等在江东急水渡口准备接头时,被-第五区专员公署的便衣队逮捕(称“急水事件”)。急水事件后,敌后县委和敌后游击队采取了不少措施,以防县委机关和游击队指挥中心余厝洲不受破坏。  民国31年(1942年),3月,原游击队员刘华(刘维纲)在汕头叛变投敌,致汕头市工委书记蔡耿达被捕牺牲。这也严重威胁到余厝洲据点的安全,为了应对可能发生事变,对凡被叛徒认识的人员及与汕头市党组织有联系的人,一律撤退转移。余厝洲村的游击队员和群众包括老人、小孩都行动起来,日夜放哨。日伪军曾化装为小贩对据点进行突然袭击,要抓捕周礼平、李习楷夫妇等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幸有群众掩护,才化险为夷。又有一次,敌人到县委机关附近李学举嫂家盘查李习楷夫妇去向,刚好陈杏同志在其家,情况极其危险,李学举嫂从容应对,使机关未遭敌人破坏,革命同志没遭敌人毒手。由于形势紧张,上级党组织决定李习楷、陈杏转移至隆都冠美暂时隐蔽。县委书记周礼平也有时到磷溪埔上村进行隐蔽。“刘华事件”时,余厝洲支部党员李如水奉命执行转移物资和交通任务,因过度劳累发急病牺牲。其后,游击队组织处决叛徒刘华,虽未果,但总使据点得以保存。  5月26日,0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长郭潜被捕叛变。潮汕地下党面临严峻形势,上级党组织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在此期间,留守潮澄饶汕的周礼平在余厝洲村领导和指挥潮澄饶敌后抗日游击队继续开展打击敌、伪、顽活动。周礼平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从实际出发,加强队伍内部建设,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开展斗争:一是扩大队伍,在原敌后抗日游击队中挑选出陈应锐、李朝道、蔡子明、李亮、李习楷、许杰等骨干组成“基干小组”,作为武装斗争核心力量,并逐步吸收一批经过斗争考验的党员和基本群众作为不脱产组员,有军事行动召之即来,无军事行动时隐蔽生产。是年,以余厝洲为立足点的“基干小组”大量进行筹枪、筹款斗争,先后收缴0100多支,黄金近100两,还有现金、外币、布匹、衣物,这些物品,通过地下交通线源源不断输往上级地下机关,解决了南委和潮梅特委领导机关的给养和经费。对潮梅地区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1940至1942年,余厝洲支部发展了李木崇、李老弟、李学义、李从才、李如水、黄碧珍、李耀珍、李木婵等入党。  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春,历史罕见大旱、饥荒,隐蔽在余厝洲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队伍更加困难,游击战士晚上外出参加战斗,结束后饿着肚子回隐蔽地,周礼平在患多种疾病情况下,与战士同甘苦,有时连地瓜也吃不上,战士们遵守“一切缴获归公”的纪律,搞经济斗争时缴获的物品全数上交,齐心协力渡过艰难困苦的岁月。此时,队伍已发展至50多人,成为一支富有战斗经验的抗日武装队伍。  2月,建立了两条交通线,都由余厝洲出发。一条经磷溪、文祠、凤凰至饶平的羊较埠墟,与闽南交通线相接,全长120公里;一条经归湖至丰顺留隍与梅县交通线相接约80公里。交通员不负党的重托,经常肩挑百余斤重担子,机智与沿途日、伪、顽哨兵周旋,餐风宿露,风雨无阴地奔波。夏,“基干小组”10余名游击队员,由陈应锐带领,化装为-督察队和密侦,突袭澄海华富乡公所,队员们大摇大摆,声称“奉县政府命令前来办案”,收缴了乡公所10多条枪,押着伪乡长林清允扬长而出,当晚将林清允枪毙于冠山乡外的河边。事后,日伪无法查明是何人所干。  12月的一个晚上,周礼平布置敌后游击队化装为和平军进入樟籍村,以查户口为名,搜查原-乡长许其雄的家,收缴其逃跑前埋藏的4支短枪。几天后,前埔乡成立乡公所,敌后游击队又化装为-的便衣队,没收了伪乡长许能恭的财产和数支枪械。两次行动,队员都由余厝洲出发。  民国33年(公元1944年)7月,原南委秘书长姚铎叛变,投靠重庆-中统特务组织,旋即受派潜回揭阳县城,化名陈庆宇,阴谋在潮汕地区建立“中国0中央非常委员会”的特务组织,进行破坏活动。由于姚铎叛变前在党内任重要职务,熟知潮梅、闽西南党组织情况,并且利用“恢复党的组织活动”名义行其欺骗伎俩。因此对潮梅、闽西南党组织,特别是首当其冲的潮汕党组织构成极端严重的威胁。  8月,周礼平在余厝洲接上级党组织“……逆子不孝,卷款潜逃,望注意其变卖家产……按家法处理……”急件,部署惩办叛徒行动。经研究,于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九)派出蔡子明、许杰、李朝道、许悦标、余石五人组成行动小组,由交通员李梨英带路,由余厝洲出发,经浮洋、大窖、云路、曲溪,到达揭阳榕城隐蔽在榕城地下党员陈锐志的住所。后在王武及内线人员陈家珍配合下,深夜闯入姚铎住处,由蔡子明开枪射杀叛徒。行动小组匆忙赶回余厝洲,向周礼平汇报成功处决叛徒经过。行动小组回来后,李梨英即赶到余厝洲,送交王武给周礼平信件,汇报姚铎侥幸逃生,处决没致叛徒于死地。之后,敌人疯狂报复,-潮安党部计划清剿余厝洲,幸-五区区长刘贤名派卫兵报信,县委及游击队作了周密布置,应付事变,才免蒙受损失。  10月上旬,县委再次组织处决叛徒行动。此次行动周礼平再三权衡,精心挑选“基干小组”组长陈应锐和骨干李亮执行任务。陈应锐、李亮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接受光荣而艰险任务,并表示叛徒不除,决不生还。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在余厝洲据点分别时,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出发前,周礼平将叛徒姚铎照片交给陈应锐,让其仔细辨认,再三叮嘱“行动要小心”,李亮也将德国造驳壳枪交还组织,另换一支旧驳壳枪,并说“反正只用这一次,以后你们用的日子还长呢!”  11月12日(农历九月廿七)下午三时左右,两勇士在揭阳商业学校附近埋伏,当内线人员陈德惠引叛徒姚铎在此出现时,陈应锐、李亮先后开枪射击叛徒,将其击伤,随后,叛徒逃窜至商业学校内厨房,陈、李二勇士紧追不舍,朝叛徒脑袋等要害部位开枪射击,兑现出发前立下的要将叛徒“打成风炉窗”的诺言,在确认叛徒毙命后才从榕江歧河渡口撤离,敌人随后出动-追杀陈、李,陈应锐主动吸引敌火力,掩护李亮撤退。是役,党的好儿子陈应锐光荣牺牲。  是年10月,以周礼平为书记的潮澄饶县委,在余厝洲召开地下党领导骨干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恢复党组织活动,全面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决定。  11月,周礼平又在余厝洲召开武装骨干会议,专门研究抗日武装斗争问题。随后地下党即开办军事骨干训练班,培训班、排干部。  民国34年(1945年)5月,余厝洲支部吸收李诗铭等入党。李诗铭于1944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表现忠实勇敢,困难时期一直坚持斗争,入党后是支部主要骨干。后又任支部书记,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月6日,游击队员30多人从余厝洲出发,化装为被日伪和平军押送的一批民工,乘木船直抵彩塘,时已傍晚,乌云密布,下着小雨,游击队分为二路,一路由许杰、许粼炯带领,直捣伪警察署。他们假装为要押解民夫到桑浦山修筑工事的样子,以迷惑敌人,当靠近大门时,出其不意,一冲而入,一举缴获敌人轻机枪1挺,驳壳枪2支,步枪40余支,以及一批子弹、物资。战斗结束后,游击队在彩塘市进行口头宣传,散发“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传单,教育释放了被俘伪-,高呼口号,扩大影响,然后从容撤退。  东凤是护堤公路的一个重要交通要点,驻有20多名伪警察,他们为虎作伥,压榨百姓。在奇袭彩塘之后,敌人有如惊弓之鸟,每天下午4时以后,加强戒备,夜晚加岗加哨。游击队通过当地0员陈光远了解摸清情况后,利用敌人昼松夜紧,在白天进行智取。经过周密的研究和部署,在地方党组织和游击小组配合下,于6月18日深夜,游击队员34人从余厝洲出发,渡韩江后隐藏在离东凤不远的堤边瓦窑里,天亮后化装为上墟赶集的农民,三三两两进入东凤市场,分为二个组:一组由蔡子明、李亮带领,主攻警察署。李亮身穿白柳条上衣和黑川绸裤,手提一吊猪肝,身边跟着队员余丛文,来到警察署门口,借口要找黄巡官,乘哨兵不备,缴了他的枪。蔡子明率大部游击队员趁机冲进大厅和小房,收缴了20多名伪警察的0,将伪警察署长郭汉城和营业征收处主任抓获,押到东凤市场;另一组由许杰、许粼炯带领,直趋韩江堤顶渡口哨站,把三名哨兵的枪缴了,控制了渡口。袭击得手后,两个组汇合在东凤市场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宣布郭汉城的罪状,就地枪决,并当众烧毁伪营业处的簿籍税单,群众拍手称快。上午9时许,队伍撤退,白天行军30多华里,在沿途党组织和游击小组的配合下,越过韩江的东凤渡、急水渡、黄金塘渡三处渡口,闯过沿途哨站的阻击,安全到达黄田山,当夜折回原地隐蔽。此役共缴获手枪3支,步枪25支,还有子弹、手榴弹及其他物资一批。  这两次奇袭成功,影响极大,日伪军胆颤心惊,而人民群众则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其年夏初,敌后游击队调查侦察到潮安县江东水头村曾任-乡长的蔡端仪在家中藏有一批0,周礼平遂决定将其缴获。经过周密研究之后,在李习楷、许杰带领下,10余名游击队员身穿黑香云衫,化装成伪密侦队,大摇大摆来到蔡端仪家,拿出“潮安县政府”证件,宣布蔡端仪“私藏武器,图谋不轨”将其逮捕,搜出10多支长枪短枪后,从容撤退。  8月上旬,周礼平在余厝洲召开传达上级党委“关于潮澄饶组织武装队伍上居西溜建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的决定。  8月11日晚,潮澄饶武装人员70多人上居西溜集结。  8月13日,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兼支队长周礼平,副支队长李亮。  8月17日,-顽固派调集600多人,分兵三路,包围韩纵一支队。周礼平亲上阵地指挥战斗,并命令李亮指挥战士撤出。是役周礼平同志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余厝洲李镇坤等10位同志。嗣后,敌人砍下9位烈士头颅,挂于揭阳埔田墟示众,其行为令人发指!  周礼平是潮汕党组织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亲创潮澄饶敌后余厝洲据点,带领潮澄饶党组织和敌后游击武装英勇顽强地坚持了6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组织了“榕城除0”、“奇袭彩塘”、“巧取东凤”,开辟了通往上级党机关的交通线,赢得了潮澄饶0员和革命群众的敬佩和拥戴,他的牺牲,是潮汕党组织和韩江纵队的重大损失。在“一老家”,一提起周礼平,上了年纪的人都会竖起拇指,啧啧称赞:“矮兄,犁、耙、扌,割、拍、担。样样能干,真是一个好人、贤人!”可见周礼平同志给余厝洲群众留下极好、极深刻的印象。  8月18日,居西溜战役周礼平等10位同志牺牲的不幸消息,迅速传到余厝洲,吴健民同志也赶到余厝洲,旋即与李习楷赶赴英塘,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吴健民接任支队政委,李亮任支队长。英塘会议后,队伍转到潮澄饶边界活动。  9月7日,整编后的队伍开赴凤凰山,并留下近10名武装人员,由李习楷带领,继续进行秘密活动,任务是筹款支持部队给养和打击敌对反动势力,保卫党组织。这时,据点里由李习楷负责贯彻党的“保存力量,保存骨干”的方针,撤退村里已暴露的党员骨干李振木、李从才等。  9月20日,游击队组织攻打驻蓬洞乡伪联防中队。是役未能取得胜利,李炳顺(时任中队长)同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李炳顺牺牲后,党组织安排游击队员、0员李义合给炳顺的母亲做继子。李满娇、李惠芳也主动服侍炳顺的母亲。  月底,李习楷调离铁路线工委,并离开余厝洲,先往澄海溪南,后赴普宁,任普宁县委书记、第三抗征大队队长。支部先后由李广木、李诗希、李诗铭负责。在形势逆转,组织进行转移、隐蔽时,李广木经不起考验,腐化变质,动摇投敌,给党造成极大威胁,党对其教育警告,仍执迷不悟,为党的安全,党组织将李广木处决。  9月28日,在汕头举行日军受降仪式。  11月,县委书记吴健民在余厝洲召开潮澄饶武装骨干会议,落实县委扩大会议“由公开武装转移到地下党领导的秘密斗争精神”。决定精简队伍,调整各地党的组织、分散活动。要求各地组织搞好武装人员的疏散隐蔽工作,成立精干的武装工作队,彻底转入地下活动。会后,把部分同志分散隐蔽。  1946年1月,潮澄饶游击队20多人由队长李亮带领,到达英塘时,又分散部分人员,剩下10多人到江东余厝洲,与坚持在平原活动的游击小组合并,指挥机关设在余厝洲。队长李亮、副队长许杰与在平原坚持领导工作的许粼炯等人集中一起活动,其余人员分散隐蔽,有任务时即通知执行。  5月,游击队组织部分人员北撤。李亮、林月等同志执行北撤。  1947年,7月5日,陈谦、陈焕新、陈锐志、陈汉被捕(“四陈事件”)。  7月下旬,潮汕地委负责人吴健民在余厝洲召开有赵从护、许粼炯等人参加的会议,拟截击在护堤公路乘押“四陈”的囚车,后因囚车未经护堤公路,计划取消。  8月初,吴健民又一次在余厝洲召开会议,与会者有庄明瑞、赵从护、许粼炯等。他们研究了营救“四陈”的劫狱计划与准备工作。后考虑各方面因素,放弃劫狱营救计划,组织社会营救。  1948年2月21日,“独中”分兵袭击澄海渡头警察所、南界警队,开横陇、渡头谷仓。是役“独中”队长赵从护英勇牺牲。游击队员乘夜色,将烈士遗体转移至余厝洲堤外竹园中下葬。解放后,赵从护遗骨才由余厝洲移到澄海溪南。  4月25日(农历三月十七日),由于叛徒告密。潮安“剿匪副司令”洪之政亲率匪军300多名,以查户口为名包围余厝洲。匪兵如临大敌,清晨时在村中要道架起机枪,并将村中男女老幼驱赶到村前旷埕,按户口簿逐人点查,洪之政还发表演说,恫吓群众,劝告地下党同志“去邪归正”。是日,地下党员李学义在群众掩护下,机警躲过匪兵搜查。时在村中的十几位地下党游击队同志事前安全撤出村外。  5月,成立“潮澄饶平原工作委员会”,李诗铭作平原工委委员。  8月7日,建立韩东地委,李习楷任地委宣传部长。其后撤销“潮澄饶平原工作委员会”,成立“潮澄饶平原县委”。李诗铭任县委委员。  8月26日,“四突”在平原工委配合下,10多位战士化装为农民,由李诗铭、余作歆带队,从余厝洲出发,袭击江东井美乡公所。是役,俘敌30多名,缴获步枪19支,短枪3支及物资一批。  其年,余厝洲又开辟了水上交通线,由0员李诗德带李梅瑞执行水上运输,以木船到汕头市接运上山入伍的同志,还运送药品等物资。比较大批的有华侨回国参加革命的同志和汕头市觉光,聿怀二校上山参军的学生约100多人。年底,中央派铁坚同志到闽粤赣边纵队任副司令员,他从汕头转东凤后,由余厝洲地下党派出木船护送到江东,然后上山区到大埔闽粤赣边区党委机关。  是年,地下党员高修一、蔡天富分别因产育、负伤在余厝洲疗伤养病。得到李俊昌母亲、李俊昌妹妹李玉珍及金城婶的细心照料护理。此前游击队干部邱河玉,此后游击战士朱裂也曾因负伤在此隐蔽养病。得到群众的细心照顾。  1949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日)午后,县工委同志在“凉房”(“集益轩”)开会部署工作,会后李诗铭等8位同志正在擦拭枪械,刚好-东凤警察所警察到余厝洲催粮征税,双方发生冲突,敌人被打得落荒而逃,地下党同志也迅速撤出村外;傍晚时分-县政府派出二批人马再度到“凉房”进行搜查,将“凉房”中桌椅、乐器悉数砸坏,并将房主李保为婶和在村外糖寮做工来不及撤走的李木炮、李俊恒、李老尔、李庭龙、李胜天、李俊得、李诗义等十三人作为人质掳走,-于东凤警察所,后经交涉,释放回家。此事,余厝洲人称为“凉房案”。  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六日),群众组织游神,险些与西前溪发生冲突,地下党干部李诗希即出面进行调停,平息、制止了两村群众纠纷。但伪保长林国汉、保丁林木祥于是夜往急水伪军处告密,匪军遂于17日清晨包围余厝洲,并捕去地下党干部李诗希同志及村民李二痴、李诗清、李义合(未暴露党员身份)、李顺汉、李合弟、李有思、李裕弟等人。将全村群众驱赶至村前旷埕,并对李诗希、李合弟严刑拷打,景况惨不忍睹,-观看群众无不啜泣流泪。为救出被捕村民,全村共筹集红糖三万三千三百斤作为赎金,又经地下党通过多方疏通关系保释七名群众。李诗希被解往樟林监狱-,地下党通过多方疏通关系,农历四月才释放回家。  春,县工委和“四突”采取行动,处决了-密探洪旭居,伪保长林国汉、保丁林木祥。  4月,撤销“潮澄饶平原工委”,分设“潮安县工委”和“澄海县委”。李诗铭任潮安县工委组织部长,陈杏任妇女部长。潮安县工委成立后,决定成立0“上铁区委”和“下铁区委”,组建“上铁”和“下铁”武工队及江东武装小组。李诗铭任“上铁”区委书记(兼),李俊昌任组织委员;江东武工小组负责人蔡天富。  5月18日,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李习楷任政治部主任。  6月,撤销“韩江地委”,建立潮汕地委潮澄丰澳分委,李习楷任分委书记。  9月8日(农历7月16日),潮安剿匪司令喻英奇抽调驻汕头、潮安、饶平、澄海的军队围剿江东,先后进入余厝洲、洲东、谢渡。此次清剿,江东有4名地下工作人员和群众惨遭杀害。匪军进村后,将村中来不及撤走的妇女、儿童驱到大宗祠中,并对照户口本点查人数,时李广基嫂险被匪兵拉出枪毙。余厝洲地下党派出哨兵在匪军到达前侦知情况,组织撤离。是日,李诗义、李习壮掩护在村中隐蔽后准备上凤凰山参军的张子龙从后溪撤走,时恰逢大关开闸排水,后溪水流湍急,张子龙又不适水性,幸二“小鬼”奋力相救,才不致溺水。  秋,潮安县工委妇女部长陈杏,亲自到余厝洲组织支前迎军工作,发动妇女、儿童用实际行动迎接解放军。妇女们赶做部队制服,村里建起了“缝衣组”,积极进行军需后勤工作,绣制红旗、帽徽、臂章,准备慰劳品。村中“小鬼队”也在党员李诗德的领导下,以“新客厅”为集中点,随时准备接受任务,甚至养起了鸡、鹅、鸭,准备慰劳大军。  9月28日(农历八月初七),村党支部组织青年民兵五十多人,进行培训后,准备配合边纵四支队进入潮州城,协助接收伪县政府。  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一),村民兵配合协助四支先谴队进驻潮安县政府。  12月23日(农历九月初二),全村成年群众到潮州参加观看解放潮安入城仪式。当天,潮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庄严宣告成立。李习楷任军管会主任,李诗铭任军管会委员。随着军管委成立,各基层党政组织也建立起来,李诗铭任上东区委书记、区长(兼),李俊昌任仁和区副区长。  1950年1月下旬,0潮安县委成立,李习楷任县委书记(11月吴健民)。陈杏任县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  3月15日,潮安县人民政府成立,李习楷任县长。县政府成立后,军管会仍保留一段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余厝洲作为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作为潮澄饶敌后抗日的主要基地,潮澄饶党的主要负责同志周礼平、吴健民、李习楷、陈汉,游击队主要骨干李朝道、蔡子明、许杰、陈应锐、李亮、许粼炯、许悦标、许侨裕、许务等常活动于此。余厝洲群众也给地下党予以大力支持,先后组织了“姐妹会”、“小鬼队”、“护村队”协助开展工作,为地下党开辟通往闽粤边和潮梅上级党组织交通线,保卫领导机关、掩护同志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地下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在邱河玉、李诗希、李诗铭等领导下,余厝洲又成为潮澄饶平原武装斗争转动点和交通枢纽,广大群众为地下党后勤供应、接送青年学生上山参军参战做了大量工作,为潮安解放竭尽全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中有李炳顺等七位同志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二、建置  1949年成立江东乡第一个农会(主席李义合后李诗顺)、妇联会(主席金城嫂)。  1950年,贫农团成立(主席李炳福)。  1952年,土改工作开始,余厝洲与西、东前合为一乡。(李振彬任乡长)。同年在村设区报站,经销社。建乡后,在村中设立互助组(17个组)。  1955年成立三个初级社,1956年合拼为高级社,李秋镇任书记,李从才任社长。  1956年,华侨汇款修建洲仔及新桥头木桥。  1957年,进行平埔改土,扩大耕地。  1958年,成立前溪营部(辖东西前、余厝洲)。  1961年,成立湖洲大队(辖余厝洲、上湖)。  1964年至1983年,成立余厝洲大队。(辖余厝洲、上湖)。  1966年,文革开始,成立文革小组。  1968年春,“工人宣传队”进村,“0”进入热潮,其后,又掀起揪“地叛集团”活动。期间,多人被批斗或-承认是“特务”、“叛徒”“地叛分子”;以破除封建迷信为名,捣毁设在大宗祠中的“烈士纪念牌”、到处涂写“打倒潮安地叛集团”标语,诬称我乡是贼窝、叛徒乡,大肆破坏传统文化。这是一场对我村文化、经济毁灭性破坏的“革命”。  1984年,成立余厝洲乡政府。  1986年,乡政府改为村委会。  1993年,村委会改为管理区办事处。  1995年5月起,成立余厝洲村民委员会。  三、教育情况  清咸丰初年(约1850年左右),村已有私塾式学堂,以公田收入支付延请塾师费用,且设置校董会。抗日战争初期,地下党将原“教老书”学校改为“教新书”小学,命名为“绥成堂小学校”,并安插地下党员以教书职业为掩护搞革命工作。先后有邱峰、余丛文、赵世茂、许亦涛、陈式文等10多位同志到校任教。在他们教育下,小学生机智勇敢,协助站岗放哨、作交通联络工作,在革命实践中锻炼,后来有的成为党的骨干。  解放初,建立民办初级小学,后又设夜校、耕读班,进行扫盲教育活动。  1968年,办成五年制完全小学,1972年,又设立二年制初中班。  解放后,随着人口及经济发展,村三建校址:1976年,耗资十多万元,建成了二层楼,配有教室、宿舍、礼堂的校舍;1982年,重建校舍,耗资十五万元左右;2001年又在市、县各级支持下,耗资180多万元,建成占地8亩,建筑面积2375平方米的庭院式校舍。2001年12月25日举行落成剪彩仪式。剪彩仪式庄重热烈,场面宏大,有省老促会副会长郑辉、省原政协副主席林兴胜、潮汕三市老领导李习楷、陈远睦、陈燕发、吴波,潮州市秘书长潘春青、副秘书长陈淡云,潮安县委副书记刘绍荣,潮州市老促会会长翁少飞等领导及群众、学生500多人参加。  余厝洲小学具有光荣历史,成绩斐然,在此就读学生有的成为市、县级领导,有的是学术界佼佼者。现学生数270人,历届大学毕业生35人,博士后1人,硕士及以上2人。  四、建设与变化  昔时,余厝洲与上湖村相邻地带(现称横堤),有韩江水流穿越,并由此流经现大关排灌站外至蓬洞村外,村民要往上、下湖须摆渡(称来合渡)才能到达。后因水流干涸,又筑造与上湖外堤相连的堤段,才形成当天样貌。在今骨灰堂地方,清末民初时,尚有一排水口(称大关)。  民国时,村建民居范围很小,村西(洲头)在现洲头闸门内尚有大片庄稼地(称园仔内)。村东(洲尾)止于现森伟厝后(过去洲尾闸门)。村后有后头池,南北起于俊宏厝后止于村政府前,东西起于现锦鹏厝前止于文通厝前,沿现诗涛至森涛厝前(东西向)有一排水沟,沿城礼厝前至学校前堤外堤也为排水沟。交叉之后通往村后小溪。  据考证,现钦江门楼为乡中最早民居,后才有现锡鹏门楼等民居。  “李氏宗祠”约在1670年(清康熙九年)由玉辉玉彰公所建,起名为“绥成堂”。  “遂先祠”(集朋公祠)约在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建成。  1952年,在村设区粮站(集朋公祠)和区经销社(池向畔)及屠宰场。  1956年,华侨捐资几百元赠建洲仔和新桥头木桥。  1957年平整耕地,迁移坟墓,扩大了耕地面积。  1963年建村排灌站、粮食加工厂。同年,建洲仔水泥桥,进一步改善交通,使溪响畔土地得到机灌。  1971年,建竹器厂。同年进行大规模平整耕地,填下槽地、关脚池、风头溪池、东坞池。大量扩大耕地面积,使灌溉更便利。  1975年,建新桥头石水槽桥,解决新桥头灌水、交通问题。  1976年,建“余厝洲学校”,此校舍后来成为“服装厂”。  1977年,全村6个生产队分别建队厝各五间、晒谷场。用于各生产队办公、存储物资及晒谷。  1980年5月,建村服装厂。同年架设全村照明电路,农户均安上电灯。  1982年,因校舍用于服装厂厂房,村另建新校舍。后倾塌拆除。  1985年,建自来水厂,水厂免费供水到各农户。同年大规模进行村容改造,清除拆迁在村前小座建筑物,将村前旷埕重铺水泥,并新铺高环村后路水泥道,大搞绿化,广植树木。  1987年,重修“李氏宗祠”。  1997年,建洲尾水泥大桥,南北分别通往大堤及镇道。  2001年,在洲尾水流口地方,重建新校舍。  2005年,铺建环村水泥大道,全长约1800米。投入资金60多万元,内外乡亲捐资20多万元。  五、农业与经济建设  余厝洲自创乡以来,村民收入均以农业为主,商贸业或手工业的产生,都给村经济带来极大发展。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历1906年),村民李福江等人,在外地引进一种用面粉和盐加水搅拌均匀,再用手工拉细,加温蒸熟的线状面制品(俗称“面条”),其后,由一家发展至五十二家面条加工家庭式作坊,村中有一半以上人口加工面条,产品销往南洋及兴梅客区,全村经济飞跃式发展,尤其是李财照之“敦记”商号,集加工、收购、销售于一体,成为毗邻闻名家族。潮汕沦陷后,面条销售大受影响,全村面条加工销售业,终告破产停业。  解放前,农业种植主要有甘蔗、水稻、地瓜、花生。其种植技术落后,灌溉主要靠人工(先前戽斗,后才有了水车),加之干旱、台风,特别是内涝,作物歉收年份多,粮食亩产也低。甘蔗砍伐之后,靠村中所设立的“车寮”榨汁熬糖。花生收获后,靠人工作坊榨油。1963年村购置了柴油发动机及抽水机,才结束人工灌溉历史,但榨油作坊在1968年停办时还靠人工操作。翻地松土都靠黄牛、水牛,甚至人力进行。1976年村中才有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代替牛力耕田。  1964年,时任生产大队长的李从才根据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打破常规,大胆革新,推出“翻秋倒播”的种植方法,缩短水稻成熟期,育出水稻良种“矮脚南特”。试验成功后,又研究精耕细作,增加水稻亩产量。  方法及良种推广之后,引起潮汕大地轰动,到余厝洲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连其它省份农业部门都派人到余厝洲村学习。  种植、管理水稻经验使水稻提高了产量,给余厝洲带来了声誉。自1964后至“文革”结束一段时间,村中有李千河、李锦荣、李满如、李敬豪、李二痴、李林生、李杯榜等二、三十位农民到高州、番禺,甚至四川、江西,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水稻,输出先进经验。成为有名的“潮汕老农”。  1968年,针对本村人多地少实际情况,继1958年在盐水坑及大坑两次赴外开荒失败后,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村组织开荒队到古巷镇水美村山地开辟荒地,在薪子、牛地设简易居住点,经数年劳动,开荒1200多亩,种植杉、松、茶、菠罗等果树。后在保留山地所有权前提下,将全部人员撤回。赴外开荒,解决了村中多余劳力,也使集体加重了负担。  1971年,成立“余厝洲竹器厂”,这就是根据外贸出口需要,用苗竹辟篾后制成类似碗、盘状的竹制品,经汕头进出口公司销往东南亚一带。竹器厂持续13年之久,由职工10多人发展至168人。年产值8万元左右,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解决了劳力出路。该厂1983年停业。  1972年,发展旱粮生产,引种试验高粱“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杂交制种,取得新成果。  1980年,建立服装厂。职工由130多人,发展至全盛时期700多人。服装厂是当时全镇最先成立的一家集体企业,主要以“三来一补”为主,产品销往外国。厂不单招收本村青年进厂,还通过考试,录用周边村落人员进厂工作,也将货源投放珐邻近其它厂家。服装厂设备齐全先进,管理科学。创下了“红棉”童装名牌。为余厝洲经济腾飞,为后来面貌、村容改善创造了条件。  1983年,停止种植甘蔗。  1986年,停止种植水稻。同年,开始种植柑桔。  六、民风民俗  (一)、传统节日  本地有8个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此,还有一些小节日,如正月初七(人日)、六月初六(担西瓜)、十月十五(五谷神诞)、十一月廿四(送神上天)等。  春节,正月初一老幼穿新衣、放鞭炮、祀祖(初一拜祖先都用斋菜)、拜年、说吉祥话、贴春联等,都表现了除旧布新、尊老爱幼、接福呈祥、欢乐进取的意念。最突出的是家家户户在厅堂桌几上摆上一盘带着青枝绿叶的柑和橄榄迎客,寄托“宾临大吉”的意思。初一一早,相识相见互祝贺。家中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请安祝福。早餐要吃干饭,说这样出门才不会遇雨。作客向人拜年的,必带去成双数的柑,表示送去“大吉”。客人带上礼物,主人收受多少不拘,而柑必有回赠,表示互致“大吉”之意。现行例俗,新年送贺年卡、日历、年画、四季桔、花木盆景等。近年来又时兴电话、“伊妹儿”、电子贺卡等贺年新俗。但“换吉”风俗则仍存在。  人日节,吃“七样羹”之俗十分普遍。这一天哪一户少一两样菜,在菜地里随手采他人一两棵菜凑成7种,没人说他是贼。近年,已有专出卖“七样羹”的摊档。  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游神赛会都集中在元宵前后进行,家家户户都挂喜灯。在神庙前、祖祠前摆设各种精制或专工饲养种植的三牲果品以至瓜薯麻豆甘蔗。这一天嫁出的女儿都回娘家看热闹,故称“走仔会”。  清明节,习俗主题是扫墓。民众扫墓称为“过纸”,在清明扫墓的称“过春纸”。备办镪纸和三牲果品到祖坟祭拜,丹书碑文,修整墓地,剪除杂草,以示不忘先祖。  端午节,也称五月节,以食粽、采药熬水、熏蚊为其主要习俗。  中元节,是佛道三教共同的节日,也是与儒家相通的节日。七月十五这一天备办三牲果品到野外祭拜,称“祭孤”。昔时,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中秋节,民间习俗有拜月、赏月、吃月饼、煨芋、烧瓦塔等。拜月是妇女和孩童的事。烧瓦塔都是中秋节旧俗。带有娱乐性的现在还保留着。瓦塔是用废砖瓦片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  冬至,主要是祭祖谢神。祭祖除祠祭外,还有扫墓。冬至扫墓,称“过冬纸”。祭祖、谢神的祭品,除三牲果品之外,必须人人食冬节圆,以示一家圆0满,大小平安。农民还将汤圆喂牛喂猪喂狗。解放前,村民祭祖时须到汕头金砂粤东李氏大宗祠进行。  除夕,习俗是围炉,即吃团年饭,长辈给小孩压岁长命钱。围炉是守岁,一家人品茶话旧,直至子时,放了鞭炮,迎接新年。  (二)、人生礼俗  一、生育  生育包括催生礼、报喜、贺喜、忌腊、庆满月、庆周岁、做丁桌、开荤礼。  二、成年  成年礼有加冠、及笄、出花园。出花园是为十五岁的男、女孩子举办的成人教育礼俗。表示该男、女孩子已成人。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七月初七举行,也有另择月、日进行的。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着红皮木屐,要吃公鸡头(女者吃鸭头),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中午进餐时,出花园者坐首位,吃“三碗头”,祝贺他长大成人。  三、婚姻  婚礼大抵效古六礼,即提亲(托媒人求亲)、“合八字”(托媒人交换庚帖)、定亲(男方送去定亲礼物)、送聘(送聘金礼物)、择吉(商定婚期)、迎亲(迎娶)。  四、祝寿  祝寿包括贺生日、祝寿诞、“留尊长”(留须)。旧时五十岁即行“留尊长”礼俗,此礼俗现已基本废除。  五、丧葬  丧葬礼俗颇多环节,包含围孝哭丧—沐浴更衣—挂孝帘、发讣音—赐杖成服—报地头、买水—设灵堂、饲生、赐种—接棺、入殓—出殡、安葬—吊唁—守灵、超度—脱孝、分手尾—点主、升龛。  (三)建宅与进宅仪式习俗  建屋要先定建什么规格的房屋,然后定地定向定格局。再量地定标,主人择日动土。动土前,先在宅地祀土地伯公。动工时,打实地基,先建中厅后墙和前厅门框再及四周,再从外至内,最后择日升梁。如属祠堂、公厅,则有上梁下梁:上梁大而圆,下梁小而方,是天圆地方、阳阴配合之意。上梁画八卦图,全梁油红色,结挂灯笼红布,另红纸书“升梁大吉”;下梁五彩吉祥图案,中间书“元亨利贞”或“子孙昌盛”,故下梁也称子孙梁。一般住宅,便择日由建筑师傅升梁便可,现多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省却升梁仪式,但多了升匾仪式。  新宅建成,择日进宅,“打油火净土”,并拜土地,俗称“谢土”,进宅之日,贴喜联,宴请亲朋。  七、革命烈士  李炳顺:一九二二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失父,由母抚养成人,无兄弟姐妹。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九年参加中国0,在长期艰苦革命斗争中,勇往直前,优秀0员,抗日时期任中队长,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日,在攻打蓬洞日伪联防中队时牺牲,年仅二十三岁。  李若豪:一九二六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0,表现一直很好,任游击队班长,一九四五年在大北山与-军队作战时英勇牺牲,年十九岁。  李如水:一九二O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0,一九四二年因刘华叛变事件,奉命执行转移物资和交通任务,因过度劳累发急病牺牲,年仅二十四岁。  李镇顺:班长。一九二六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一九四五年夏在进军大南山时,与-部队发生遭遇战而牺牲。时年十九岁。  李镇坤:一九二五年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一九四五年八月在居西溜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二十岁。  李照枝:一九二五年生于贫农家庭,一九四八年参加革命,一九四九年四月在围攻隆都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二十四岁。  李老弟:一九一六年生于贫农家庭,一九四O年参加革命,同年秋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敌人杀害,年二十四岁。  八、知名人物  主要参考书目  《潮州二千年》(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0潮汕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0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0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揭阳市史志办公室编)  《0潮安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0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忠魂——周礼平和他的战友们》(0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0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解放前四年的潮安》(0潮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下一地名:谢渡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Linda"分享。]

以下与佘厝洲村相关信息:

以下佘厝洲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