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莹
陈卓莹(1908~1980)
陈卓莹,广东南海人。他幼年由祖母和姐姐抚养,7岁入私塾读书,12岁到香港东方商业银行当杂役。民国14年(1925)入粤剧班周康年班为学徒,不久离班赴上海,先在汇生牛奶公司当小工,后任职俭德储蓄会粤乐团。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事爆发前返回广东,旋即往台山县立师范学校任音乐教员。从民国27年开始,他先后在香港、澳门从事粤剧和曲艺的伴奏工作,并开始撰写粤曲和粤剧作品,名声日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广州,被推举为广州音乐工会主席,因受当局破孩,再度前往香港。
民国37年(1948),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派人帮助陈卓莹改编《九件衣》、《血泪仇》等来自解放区的戏剧为粤剧。这些剧本除在香港《文汇报》发表外,还交付新民主出版社出版。《九件衣》是广州解放后最早上演的新粤剧之一,仅在广州便上演48场,观众达51万多人次;并到广东一些县和越南演出,成为新粤剧的开路先锋。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陈卓莹从香港回广州投身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先在广州市军管会文艺处和华南文联戏剧部工作,后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音乐部、戏剧部讲师。1953年调到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创作了剧本《闯王进京》、《笑面虎》,参与创作剧本《珠江泪》、《刘永福》、《红楼二尤》等;发动组织音乐前辈挖掘整理了数十首广东音乐,并交付出版和灌制唱片,自己也创作了《潇湘听雨》、《孤胆英雄陈德生》等一批粤曲;还主编《新粤曲》月刊,撰写出版《粤曲写唱常识》(两集)和《粤曲演唱入门》。1956年担任广东民间音乐团副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又任广州粤剧团艺术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当选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政协委员,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
陈卓莹还对粤剧、曲艺的传统进行研究,成果颇丰,先后发表了《试探广东曲艺源流》、《红船时期的粤班情况》、《谈小明星和她的“星腔”》(与李少芳合写)等论文。1980年2月18日在广州逝世。
[以上内容由网友"Sam"分享。]
以下与陈卓莹相关信息:
以下陈卓莹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