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南临街有一座屏墙,青瓦砖墙,两端各有一门为东角门和西角门,入角门后有一小坪,现在是文西街小学宿舍地。坪北为大门,青砖瓦墙,门上有“昭潭书院”匾额,南北两面有走廊,现已拆除,改建为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发电房。入门后有通道直通二门,方进入书院内院。两门之间为一小院落,门厅为重檐结构,学生在这里整肃衣冠。再进为明伦堂,是书院祭祀孔子的地方,亦为讲堂。堂为青瓦重檐,东西为马头墙,堂中4柱,前后有廊,各2柱,两边为侧门,带有厢房,东门称“腾蛟”、西门称“起凤”,比喻学子才华焕发。讲堂两侧各有厢房为教谕的起居、工作用房。再往北有井屋、丽泽堂,丽泽堂上层为奎星阁,祀奉文昌帝君(奎星)的场所,还可存放书籍。
昭潭书院既有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极严格的治学纪律。乾隆十一年(1746)、二十一年(1756)衡山聂焘两次主讲凡数年,订《学约》规范诸生。教学“以立志远大,变化气质为先务”,又以“敦朴实、慎交游、养性灵”为“读书明道之基”。日授《小学》、《四书集注》、《五经》、《性理》、《近思录》等,以次讲解,岁必一周;夜授古文、时艺,常至夜分。“月定五课”,以经书文、经解、诗试士。每年肄业者,不下数十百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邑人潘世晓等制订择院长、选生徒、变气质、敦友谊、尚实学、定课程、谨防闲、爱学舍等《学约》8条,教诸生以经史为“学问之根”,“究心”十三经、二十二史及诸子百家,不得“徒工八股,博取荣名利禄”。同治三年(1864),教谕邹湘倜倡置官书30余种。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彭会昌、陶成易等增购新书藏于奎星阁。山长如宁乡王坦修、善化俞东枝、衡山林学易、湘潭龙瑛、王闿运(以船山书院山长兼)等,皆湖南名进士。
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县立昭潭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1907),设县教育会于此。宣统元年(1909),县临时中学迁入,1944年院舍东部为日军飞机炸毁,1947年秋修复,改作县立中学女生部。1953年改办湘潭师范学校,1987年改为湘潭师专。其址今为湖南科技大学雨湖校区所在地。昭潭书院内仅存百年枫杨2株、百年紫薇1株。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