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子
张平子(1885—1972)名启汉,字平生,湘潭县人。
1885年出生于湘潭县石潭镇。肄业于长沙经正学堂和湖南高等专门学校。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任《湖南公报》记者。民国3年(1904),任宏文图书编译社的《公言》杂志。民国4年,与刘人熙任总经理,他与龙兼公先后担任。主笔,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湖南军阀-等重大政治风云中,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请干城命。所撰时评、社论,多抨击军阀政治,反映民众疾苦。时人赞扬《大公报》说:“褒诛一字抵干城,大道为公明自生。奋力扶轮归大雅,不教瓦釜作雷鸣”。民国10年所做《饭碗问题》一文,已能用马克思主义初步分析社会矛盾。民国16年,《大公报》被封,避居武汉。民国18年,《大公报》复刊,任社长,后继龙兼公任总,竭尽全力,艰苦撑持,直到民国36年停刊。徐铸成在《报海旧闻》中说:“这张报纸经费极困难,全靠张平子艰苦支撑了多年,有时全就他一个人唱独脚戏”。为维持生活,他先后兼任长郡中学、大鹿中学国文教师和湖南大学教授。
民国33年,日军侵入长沙,《大公报》停刊,他回老家,任湘潭县立中学校长,避敌将学校迁至花石延化寺,再迁晓南港,多方筹款,恢复教学。抗战胜利后卸校长任,返长沙,筹备《大公报》复刊。
民国35年9月,他在主办《大公报》的同时,受省文献委员会的委托,回县筹组湘潭县文献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兼《湘潭文献》主编。民国36年5月28日第一期《湘潭文献》出版,他撰写《发刊词》,阐述文献委员会的任务,一为保存文物,二为篆修新县志。并邀请湘潭名流耆宿黎锦熙、黄修杞、周顺循、贺云汉、陈澧兰、周家乾等参与其事。同年,《大公报》因种种原因陷入困境,他拒绝国民党中央社的收买,毅然于年底停刊。此后,殚精竭力组织编篆《湘潭县志》,收集大量资料,撰写若干初稿,至民国38年上半年,因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经费绌支而停止。其移交《湘潭县志》残卷,惜尽散失。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将《大公报》财物及纪念册全部献交国家。
[以上内容由网友"Charles"分享。]
以下与张平子相关信息:
以下张平子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