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龙
张德龙,1937年9月29日生于湖南省芷江县麻缨塘乡白溪坪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年幼时失去了双亲,跟随叔父租种地主的田地为生,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
1949年芷江解放时,张德龙已是高小学生。他一面念书,一边担任儿童团的队长,组织儿童参加一些宣传工作。1952年他芷江简师念书。三年寒窗苦读,1955年,他以优良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7月,年仅17岁的张德龙终于踏上了去通道侗族自治县工作的征途。
开始,张德龙任小学教员,后调任金殿完小副校长。这里是侗族聚居区,他为了克服不懂侗语的困难,虚心向侗族老师学习,向他自己的学生学习。备课时他常把侗语写到备课本上,力争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课余他常给学生补课,或是下村访问,向学生家长征求意见。1958年9月18日,张德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张德龙调任县报、广播站副站长。1961年调到县委办工作后,他用三年时间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了20多本日记、笔记和学习心得。他工资不高,买书最多,在全县干部中传为佳话。他曾经这样说过:“只要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我张德龙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的一切,直至自己的宝贵生命。只要为人民的利益,民族的兴旺,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就是流血牺牲,砍掉脑袋,我张德龙也在九泉之下大笑。”
1963年5月3日,通道县城郊双江公社寨上大队发生了火灾,火势将很快波及到汽车站的油库。一旦油库着火,将会给县城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这紧急时刻,张德龙组织人员,冒着浓烟烈火,带头直冲火场,奋力扑救,直至大火熄灭,保住了油库。他对人民群众非常关心和爱护,在农村工作期间,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只要有时间,他就帮助住户砍柴,担水做饭。在地旧坪公社木楠屯大队第一生产队工作时,因大风暴将住户孙之白的房顶刮走,他及时组织工作组同志帮助将房屋修好。
1964年7月11日,通道县菁芜洲公社菁芜洲大队一农户家中起火。正在这里工作的张德龙闻讯后,同工作组同志一道,急奔现场,破门而入,救出两个被烧伤的小孩,并及时送往县人民医院治疗,救活了垂危的小孩。
张德龙始终保持着农民子弟本色,以勤劳为荣,以俭朴为乐。无论在机关或是下乡办点,都经常坚持参加集体劳动。但不但自己积极参加,每次妻子来看望他时,都要带妻子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3年5月,他跟着县委领导在地阳坪公社黄芒大队办点时,一住就是两个月,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和农民一起下地,耕田,从不抱怨苦和累。
参加工作十多年,张德龙盖的被子仍是学生时期盖过的。衣服还有学生时代穿过的,补补穿穿。妻子来看望他时,问他为什么不添新衣裤。他告诉妻子:“穿得好顶得什么,不要过于讲究穿着,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学习上,争取进步。要多与人家比思想,比工作,比贡献,千万不能比吃穿、玩乐。”妻子为表达缝补衣服的感受,曾留诗一首:“临别殷勤补,亲人破旧衣,俭朴为荣乐,心坚志不移。”他每月工资有38元,稍节省一点添件衣服是没问题的,但他考虑到要负担爱人上大学,还要买书订报,自己生活上能省就省,过得去就行了。
张德龙不仅自己生活俭朴,同时,尽力做到为公家节约开支。在报社和县委办工作期间,除了正式撰写的材料用稿纸外,日常的记录,打草稿,经常是一张纸写了正面写反面。平时有空,就翻制旧信封,以备发公文之用。1964年秋,张德龙抽调去黔阳地区社教工作队,分配在黔阳县铁山公社小溪大队工作组。他看到军属向为功独户住在距生产队25公里的高山上,给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多次与工作组的同志和大队干部商量,同时组织发动群众,将向为功的房屋从山上搬到山下,使向为功一家几十年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困难得到解决。1965年3月12日,社教工作点黔阳县铁山公社雪峰山发生森林火灾。张德龙刚从县里开会回来,来不及放下行李,就和同志们一道直奔雪峰山。在他的指挥下,共扑灭火线三公里。1965年5月13日,铁山公社境内普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吞卷了大量的农田和木材,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那万分危急的时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抢救木材,保护人民的财产就是命令,张德龙冲锋在前,下河抢救木材,在与洪水搏斗中被洪魔吞没,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
党和人民对张德龙的英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1965年10月27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他为革命烈士。1965年11月6日,中共湖南省委授予他“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荣称号。
(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政局)
[以上内容由网友"Dean"分享。]
以下与张德龙相关信息:
以下张德龙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