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家吊脚楼的演变
据考证,土家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1.唐宋以前。在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避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吊脚楼。
2.唐宋至清末。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遂在土司衙门实施改造,有钱人家也相继仿效。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3.民国时期。由于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因此,有钱人家已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贫民风格。此时的吊脚楼已相当普遍,只是较为简陋而已。
4.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泥土平房了。
二.土家吊脚楼的特点和风格
土家民居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其风格仍有其独到之处:
1.土家族习惯聚族而居。他们几户、十户或数十户聚居一村一寨,寨子层层叠叠,错落有序。以姓氏作寨名,如覃家沟、牟家院子、冉家坝、郜家山等。
2.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土家族民居最大的特征是“杆栏式”或“半杆栏式”建筑,这种结构和居住形式主要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资源的制约,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能就地取材,这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土家居住多为高山或二高山,地势凸凹不平,要想平整屋基,在过去的条件下,其工程之浩大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更是糟糕至极,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社会,好田好地都归土司或有钱人家占有,一般百姓只能在高山上栖身。有首歌谣曰:“人坐湾湾,鬼坐凼凼,背时人坐在挺梁梁上”。当时的“背时人”就是土家平民。加之这里海拔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空气湿润。因此,修房造屋只能依地势而定,屋后靠山,前低后高,所以厢房多成吊脚楼。楼外有阳台,以木制成各式各样的雕花栏杆。即使居地平坦,也多采用半杆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优点。栏杆上便于晾晒衣服及其他农作物,楼下饲养牲畜既可防盗又可以作为野兽袭击时的“报警器”,人住在楼上如听到响动,可立即到吊脚楼上观看,若遇强者则避之,若遇弱者则驱之,人畜共存,相依为命。
3.房屋布局十分合理。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又称“六合门”。如亡者上有老人是不能从大门抬出的,只能走侧门。堂屋是迎宾客和办红白喜事用的地方。正壁上有神龛,供“天地君亲师”和祖先牌位。堂屋两侧为偏房(亦叫耳房,一般都铺木地板),偏房又前后分隔为两个半间,分别置火铺、歇房、灶屋。火铺是烤火和做饭菜的地方,一般比地平高出两尺,其结构三分之一为土地面,三分之二为木地板,有的人家不修火铺,即在地面挖一深坑后用石条砌上,称之为火坑。火钳插在火坑的一边,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任何人不能在那里落座。堂屋后面有的还接上拖延放置农具、堆放柴草或饲养牲畜。
4.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支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土家人建吊脚楼一般先建正屋,然后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需要再建厢房。双吊式吊脚楼的建造较为普遍;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层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都适用。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往往高于正屋。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