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方
李廉方(1878~1959),亦名步青,字福廷,号莲舫,湖北省京山县邓李场人。15岁入学,1896年入湖北经心书院。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因与鄂籍留日进步学生创办《湖北学生界》、《汉声》杂志,鼓吹社会改革,被清官府取消学籍,勒令回国,寓居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当时兴中会会员吴禄贞任职武昌,常和吕大森、李书城、耿伯钊等聚会于李寓所,畅谈革命,联络志士,并介绍青年潜入新军,做"运动新军"工作,李负责接待组织和经费筹措之事。其寓所被称为"花园山机关"。后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察觉,将与会骨干分别遣离。1903年底,李调湖南,历任湖南学务处主办,长沙明德、经政学堂堂长,湖南京务处史学专员,长沙中路师范学堂教员。1906年回武昌,先后任湖北师范学堂堂长和两湖总师范学堂、安陆府师范学堂教员。日知会革命志士刘静庵、胡瑛等被捕下狱后,他曾出力营救。
辛亥武昌首义后,李先后任鄂都督府首席秘书,季雨霖北伐军顾问官,襄阳卫戍司令兼襄阳道,宜昌府知事,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1912年5月在北京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政府关于拟定中华民国国庆日提案时,首先提出以首义日(10月10日)为国庆日,得到与会四分之三代表附议,经临时参议院决定通过施行。1916年起,先后任教育部视学主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事务部主任、教授。1920年8月~1922年9月任河南教育厅厅长。后任河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因生活朴素,廉洁奉公,开封群众赠"廉洁四方"匾额,遂改名廉方。
1933年开封教育实验区委员会成立,李廉方任实验区主任委员,致力于小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写成《改造小学国语初步课程方案》,即"廉方教学法"。他认为,一个大多数人民是文盲的国家,是不能走向进步与发展的,因而他想以较短的时间,使工农子弟能得到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他的教育对象是工农子弟,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办学只为少数剥削阶级子弟服务的状况。他创办的两所实验小学,一所在开封市杏花园街,叫"杏花园实验小学"。入学的儿童大都是生活贫苦,没有文化的小手工业者的子弟。另一所在开封市东郊大花园村,叫"大花园实验小学"。大花园是粮菜兼种的农村,农民大多数是文盲。这两所实验小学均使用自编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按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大多采用游戏性的,因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致。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多从观察实物开始,由实物转移到图片,由图片到字词。通过一个时期的实验,开封教育实验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李廉方在总结所取得的成果时指出:"本区小学依方案实施,开始入学者已有两班进至三学期,前两期识字之数,已达到两千四百字以上;第三学期自由阅读已完成普通第一段,阅读书册字数多者四万余字,少者亦近二万字。其曾受他校教育的一年左右,中途依方案进行者,亦有一班进行自由阅读约十二学月,阅读书册字数皆在三万字以上,从未发现一人在阅读中有怠工或抄写他人笔记,如从前施行道尔顿制情事。因此断定修满一般小学二年半学习时数,其成绩必可超过四年级程度以上。"
由于开封教育实验区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省内外很多教育界人士以及新闻界、政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黄炎培、俞子夷、江问渔、孟宪承、顾树森诸先生对于李廉方所领导的实验事业都大加赞赏,有的还写文章登载在著名刊物上加以介绍。卫生署科长朱季青参观后,屡向人说:"中国农村教育实验,没有一处能象开封大花园学校切实有效"。教育部督学顾兆麟报告"廉方教学法"的优点,远非设计教学法所能及。周邦道更把河南"廉方教学法"带到江南去做专题讲演。教育部长王世杰对实验予以肯定,并声明将由教育部向各省推广实施。后因抗日战争开始,致使实验中断。开封教育实验区未能再坚持下去,也未能在全国推广其成果,但是,李廉方在实验区的工作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它促进了教育的中国化。
抗日战争期间,李随教育部入川,担任长江流域小学-教师教学指导、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在此期间,与教育界旧友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等过往较密,在参政会上不提案、不发言、不举手,时称"三不"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应聘回鄂,任湖北通志馆副馆长兼总纂,以业余时间著成《辛亥武昌首义记》和《京山新志舆地志》。武汉解放前夕,与张难先、李书城等发起成立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支持国内和平,并带头发起赞成中共八项和平条件的签名运动。后又投入反搬迁、反破坏斗争。1949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教育部副部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9年去世。
注:李廉方生年,《河南大学名人传》为1879年,《开封市教育志》为1880年,本传依湖北京山县志办公室资料,为1878年。
[以上内容由网友"Rita"分享。]
以下与李廉方相关信息:
以下李廉方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