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明寺位于襄城县南1.5公里首山之阴,故又称背影寺。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禅师开山重修,明清两代历经修缮,规模雄伟,主体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建筑多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浮图(砖塔)的遗迹。山门外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铜图,背面为圣迷径图,造形古雅,生动质朴。
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城南三里许,坐首山而向汝水,西临国道,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始建于隋初,全盛于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复重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国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是本寺之开山祖师,本寺隋文帝封地三千多亩。有碑文记载,该寺南至首山顶,北到汝河岸,西到关爷庙沟,东到姚庄南北路。主体建筑面积一百五十余亩,主要殿堂一百五十多间,连同住室和其它用房共九百多间。九重殿阁金碧辉煌,绵延三里有余。
山门前有牌坊三道,头道位于现贾楼村东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门,中高边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阔三丈,额书《佛坛胜地》,前有石狮一对高两米,后有石塔两座,高九米围八米,有林荫大道十米直通山门。二道位于贾楼东南,高三丈三结构同上,上 书《正法久住》,山门外有照壁一座,红石为基,青砖为体,正现《黄帝采铜图》,背有《七圣迷山径》,其雕刻别致、造型精美、线条流畅、人物景观栩栩如生,被誉为天下第一壁,山门外哼哈二将八尺有余,庄严魁梧使人敬畏,山门上三个大字《乾明寺》为隋炀帝亲书,山门内有天王宝殿一座,额书《中州第一禅林》,左右钟鼓二楼相应而立,高八米阔五米,上悬盈吨自鸣钟,现留古诗十余首,《乾明晓钟》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蓝殿、地藏殿对应而立。
院中有琉璃宝塔两座,高九米阔两米,光芒四射,鲜艳夺目。又青石塔两座,高五米阔一米半。后有大雄宝殿一座,阔五间进深三丈三,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筑,其殿雕梁画栋、壁画盈墙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层见梵宫。殿后是九脊八坡歇山顶罗汉殿,其建筑独特为省之仅有,中供释迦文佛,东西十八罗汉。
另外,乾有甘罗、坤有韩信、艮有罗成、巽有周瑜,为中华四大少年护法神,四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殿后五间弥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阔六尺、重千斤弥勒铜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历代书法名家之墨宝。中院分东西两个,西院正殿五间,奉西方三圣,为香檀木精雕而成,显得庄严吉祥,让人一看便恭敬瞻礼、起念参拜。两厢左有戒堂、右有禅堂。东院方丈阁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传道之所。
后边走上三十三层台阶是千佛阁,高阔五丈有余,中供千手观音,乃是千年银杏就势精雕而成,诗曰:“法身俊秀天生树,宝座峻曾地涌莲。”被人誉为大树观音,世所少见。千佛阁后是祖师殿,此殿五间,中供龙树菩萨和慧思慧文大师,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师和本寺历代祖师,背后有倒坐观音一尊。殿后有一片紫竹林约二亩许,四季常青,高风亮节,林边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后有南天门,过天门拾阶而上,是仙人亭,过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阔二丈,深十余丈,另有拐洞六个,形状各异,洞中应有之物皆是红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诗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艺开日月,林宝拥烟霞。”此洞是慧思祖师早年避难和历代祖师闭关之所。
到山顶便是文峰宝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级,高五十二米的0式建筑,真是红莲托佛塔,百里可见,为襄城之奇观。塔后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间,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见底。在弥勒殿和三圣殿两侧各有大院两个,每院各有房二百余间,左叫十方院,右为居士林。
十方院之西南有塔林,树塔三百六十五座,造型各异、错落有至,应天地之灵气,显浮屠之精华,为中华第一塔林。当其盛时,内外银杏古柏参天,蓊蔚郁葱;寺内钟声悠悠,僧众济济,香客云集;每逢朔望十七处殿阁同时上殿,可谓梵音嘹亮,万姓来朝。
在千年历史中,乾明几经兴废,特别是在-中更是让人心痛。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襄城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古刹的发展极为重视,从市里要专款新修了柏油马路,建起了庄严古朴的山门。把发展景区建设列入以事日程,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订了宏伟发展蓝图。并得到了省佛教协会重视,派刚圆法师任寺内主持,弘扬正法。特别是自刚圆法师到任以来,寺院的发展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建居士住房数间,装修了三圣殿、弥勒殿,修缮了方丈阁及寮房三十多间,所有原围墙进行了修整及加高,对寺内道路进行铺设及修整,拆除和清理了垃圾建筑,栽种松柏千余株,各种花卉两百多平方米。请回高档佛像六尊,特制大宝鼎一现在整个寺院焕然一新。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对乾明寺的发展前景更是信心百倍,计划在寺前至南环路修建一条宽二十五米的商业大道,寺前建一大停车场,拟将寺内所有古建筑、塔林、千佛阁、仙人洞、文峰塔等一一进行修复,并将整个首山全部绿化,不久的将来游人到此会再现七圣迷首山仙竟。并以乾明寺为中心,使我县的柏拧岗、太公陵、葛仙观、老君洞、尧王城、公明洞、紫云书院等所有人文景观连在一起,由生态旅游业带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历史名城金襄县重放异彩,以求更多的人认识她,熟悉她,热爱她,建设她。
有“中州第一禅林”之称
据《襄城县志》记载,乾明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高僧省念禅师又在首山北麓开山重建。元初,乾明寺曾遭焚烧,多数建筑被毁。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别源靠化缘募捐14年才将乾明寺重建成功。乾明寺主体建筑占地150余亩,自北向南有照壁、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弥勒殿等,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禅堂、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来的乾明寺西侧有砖塔370余座,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可以和少林寺塔林相媲美,后因多种历史原因,砖塔被毁。乾明寺古建筑群造型古朴,在建筑上多因袭古制,有很强的地方特点,为研究中原地方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天王殿正面门楣上有一块青石匾,上 书“中州第一禅林”。据说,当年乾明寺兴盛时僧徒众多,从山脚直抵中峰,殿堂鳞次栉比,砖塔林立,烟火缭绕,钟鼓鱼磬之声不绝于耳,其规模在中原地区最大,所以就有了“中州第一禅林”之誉。中佛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其内部梁架和内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特点,造型古朴。
县城南首山乾明寺有古钟一口(今无存),围可四抱。相传每至天色破晓,不击自鸣,声闻数里。南山佳气蔼氤氩,萧寺疏钟隔岸闻,一击唤回沧海日,数声敲破碧云天。
音传小殿星初落,响彻春潮曙未分,正是幽人残梦觉,满窗梅月乱纷纷。
乾明寺的照壁是我省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记载了“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九鼎以定天下”的传说。照壁的背面为《七圣迷径图》,记载了“轩辕帝与方明、昌寓、张若、诩朋、昆阍、滑稽七位圣贤,前去具茨山拜见圣贤大隗,问计安天下”的传说。照壁砖雕精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对研究明代建筑装饰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于《七圣迷径图》,襄城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孙晓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轩辕帝等七位圣贤前去拜见隐士大隗,途经襄城县七里店乡时,七圣贤皆迷失方向,在路上见到一位牧童在玩泥,用泥垒出城池的模样。牧童挡住了去路,轩辕帝请他让路,牧童则说:“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轩辕帝给牧童解释说自己有要事,要去寻隐士问治理天下的计策。牧童听后很不以为意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像牧马一样,把‘害群之马’去掉就行了!”之后,轩辕帝没寻找到隐士,但回想起牧童的话,顿时醒悟过来,明白牧童原来就是他要找的隐士的化身。据说七里店又被称做“七迷店”,即与此传说有关。如今,传说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治国安天下”要“去掉害群之马”的说法流传开来。正是有了这些被人们认同的朴素情感,传说才具有了生命力,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乾明寺建筑的选址很独特,其朝向为坐南朝北,这在全国的寺院中很少见。据记载,乾明寺寺前照壁、汝河岸边原来的两乐亭、寺后首山上文笔峰塔与城内文庙原有的的泮池、墨香井相互对应,取“以高垄为砚、汝水为池、山塔为笔,纳山川之灵秀,兴文风而出俊才”之意。如此风景秀美而又满溢着墨香的宝地,自然会受到文人的青睐。明代嘉靖年间,时任许州知州的邵宝曾题诗曰:“峰有烟雾涧有泉,此中佳境是天然。山倾西北翻称首,寺背东南却号乾。三里到城如隔世,八年为郡几参禅。题诗不尽登临兴,分付淄流莫相传。”近年来,襄城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要在首山乾明寺旁边举办“风筝节”,又名“踏青节”、“首山酒会”。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风筝大赛。对大家来说,名次是次要的,能在明媚的春光里到首山乾明寺来踏青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带着美酒佳肴,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各自拿出带来的酒、水果和罐头之类的下酒菜,不管相识不相识,都互斟互敬。在这里,会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首山和乾明寺为大家提供了传递友谊的平台。据了解,参加“风筝节”的除了附近的村民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外省人士,首山“风筝节”成为当地的一项文化盛事。首山“风筝节”为乾明寺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古老的背影寺历久弥新。
首山风筝会是乾明寺佛教文化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民间为祭祀释迦牟尼涅槃日而举办的一种特殊的聚会。农历二月十五首山风筝会兴起于唐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农历二月,大地回春、暖风和煦,正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很多人赶完庙会后,选择一平缓坡地放风筝,渐成习俗。乾明寺庙会也就有了“首山风筝会”的雅称。
首山风筝会会期正是杨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黄、麦苗正绿时节。人们在这一天带着亲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洼处,以石为桌、席地围坐,拿出随身带来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对着酒瓶喝酒,颇有“不醉无归”的慷慨豪爽。人们以酒会友,以酒交流感情。首山风筝会有很强的自发性,庙会期间,人们提着自己扎制的各种式样的风筝来这里放上天空。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色彩缤纷、式样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着。最多时,首山上空能同时飞舞着千余个风筝,观众数万人之多。首山风筝会带着浓郁的民俗色彩,以自扎的风筝为主,式样多为龙、凤、虎、蝴蝶等,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中的孙悟空、牛郎、织女、嫦娥等人物形象扎制成的风筝。数百成千的风筝,相互比着高、比着奇、比着技巧,在天空飘飞,将人们的希望越带越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