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坡村
地名:柳坡村 | 隶属:上庄乡 |
行政代码:411329307 | 代码前6位:411329 |
长途区号:0377 | 邮政编码:473000 |
车牌号码:豫R | 行政级别:村 |
柳坡村在乡境西北部。礓石河东岸。距机关驻地位于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南连马集、山坡村,北邻王大桥赵庄自然村,东依窑陂河,西临礓石河。南北长2公里,东西长2.5公里,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2003年,村辖柳坡、后柳坡、廖庄、贾楼、郑庄、小李庄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930户,3400人。其中,男1756人,女1644人。汉族3400人。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成负增长趋势。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0%,初中文化程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村有张、李、乔、柳、杜、崔、程、陈、郑、刘、贾11个姓氏。 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柳坡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柳坡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柳坡村委会。明初,柳姓自-县迁此定居,以姓和地坡地取名柳坡。后柳坡 清末柳姓由柳坡迁此定居。因位于柳坡村北,故名。廖庄 清初张、李二姓先后由柳坡迁此定居,因距柳坡较远,人们俗称偏远为“li?o”,后便切音称廖庄。贾楼 传明中期,贾姓始居于此,盖有楼房,人称贾楼。郑庄 明初郑姓自-县迁今村西定居,以姓氏与地势取名郑岗。1965年,因疏浚礓石河,加固堤防,村民东迁今址,遂易名郑庄。小李庄 位于礓石河东岸。李姓于明末从柳坡西寨外迁此,因村小,故名小李庄。 自然状况 柳坡村地处礓石河东岸,窑陂河西岸。南北二河四沟,东西十条横路沟,使柳坡村区域内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农业新格局。2003年,破土动工的南邓高速公路由东北向西南穿村而过,占地面积200余亩。村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土壤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棉花、大豆、高梁、花生等。值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21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全村有耕地5805亩,人均1.7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大豆种植为主,间作玉米、高梁、红薯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5600亩,总产168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960亩,总产57600公斤,亩产皮棉6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5700亩,亩产300公斤,总产171万公斤;棉花2000亩,总产64万公斤;亩产籽棉107公斤,花生种植面积200余亩,总产6万公斤。亩产300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100亩,总产143.5万公斤,亩产35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2500亩,亩产90公斤皮棉;总产22.5万公斤皮棉;花生种植面积1000余亩,总产35万多公斤,亩产350公斤;蔬菜种植300余亩。2001年全村有桔园、桃园、梨园、柿子园等经济林250余亩。村路、沟、渠堤边和低涝地植树80000棵。 畜牧养殖 解放初到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养殖业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80头,820头,1000头、3万只。肉类总产量70吨,禽蛋总产量58吨。2003年,14组村民贾川生带头办起了存栏达50头的黄牛养殖场,全村共有养牛专业户25个,饲养量达1000头;8组村民张德超办起了存栏百头的养猪场。养羊场二个,共养羊1200只;种兔场一个,养种兔150只,肉兔280只;全村饲养家禽5万只。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70年代后,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化代替。1978年,全村共有手扶拖拉机18台,小四轮6台,电动机、柴油机20台,农用水泵20台。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85台,小四轮10台,电动机120台,柴油机30台,农用水泵50台,脱粒机10台。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800台,小四轮60台,电动机180台,农用水泵700台,脱粒机60台,收割机8台。 企 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得到发展,村逐渐办起了面粉厂、电锯厂、木材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油厂等。1993年,全村共办工业企业20个,建筑企业4个,企业年总收入400万元,年实现利润60万元,从业人员200余人。2003年,村有面粉厂1个,蒸馍店3个,再生颗粒厂1个,煤球厂2个,豆制品加工厂4个,木材加工厂2个,农机具加工厂1个,油厂2个,各类固定资产500万元,年工业总产值420万元。村有商业服务网点10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经营项目有饮食、餐饮、食用油、副食百货、布匹,服装加工、成衣、干菜调味品、洗涤化妆品、农机配件、日杂塑料制品、农药化肥、五金交电、修配等。年购销额1000余万元。村有汽车6部,客车一部,从事运输业人员达60余人,年货运量4.2万吨,经济收入40多万元。基 础 设 施 建 设村镇建设 1995年,村决定扩建十字口小集镇,并具体制定了措施方案。村多方筹资7万余元,把十字口南的鱼塘填平建起了13间门面房。2002年村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东至廖庄自然村,西至礓石河的4华里柏油路,在十字口建门面房200多间,十字街已初具规模。2003年,村筹资建无塔供水装置2个,小集镇四周的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被确定为全县的新农村试点后,村中实现了户户通,建起了站地30亩的村民文化广场,2007年建了村敬老院。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解放后,村重视水利建设,几经修筑河堤,开挖河道,使水患逐年减少。20世纪70年代在礓石河上修建防洪闸一个,修硬边渠5条。随着礓石河上游水源的枯竭,硬边渠的作用逐渐消失,农田灌溉被机井所代替。1996年全村只让村民出一半钱,新打机井68眼,有效灌溉面积5000余亩,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社 会 事 业科教文卫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建起了柳坡小学,相继又建起了柳坡中学。1998年,全村多方筹资建起了1700平方米的三层村部办公楼和教师住宿办公楼。2000年,村投资兴建了高达4层1431平方米的教学楼,校园全部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村又投资1.5万元建起了学校与西边鱼塘隔绝的铁栅栏,又办起幼儿娱乐场,被县命名为“百佳校园”,成为全县教育界的示范窗口。2003年有学生360名,教师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5%以上。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400名,其中大学本科280名,专科120名。 村重视科教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村有农民技校一所,聘请技术人员和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知识等。年村民接受培训达3000人次。村有农民技术员50多名。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2003年,村有图书室一个,贮书2000多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广播入户率达98%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以上。村有大型娱乐场一个,能举办较大规模的文艺演出活动。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4个,医务人员增加到9名,重点开展村防疫及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因病致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每10户为1甲,配甲长1人。解放后,建立了农地基层政权农会。1948年,建立了民兵组织,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是年,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组织。1958年后改为高级合作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建立了党小组,1955年成立党支部。1966年前,党支部有党员12名,2003年村党支部有党员82名。
[以上内容由网友"Lewis"分享。]
以下与柳坡村相关信息:
以下柳坡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