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河南 > 周口 > 名人

张镇芳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张镇芳(1863—1933),字馨庵,河南项城阎楼人,乃袁世凯兄嫂之弟。清光绪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等职。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复辟失败后被捕。1918年获释,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
  清末时期
  张镇芳,字馨庵,号芝圃,河南项城阎楼村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其先世从明朝初年由-徙项城虹桥(老城),经过几代人的惨淡经营,积蓄日丰。其祖上以耕读传家,曾于虹阳铸书楼,藏经史等书万卷。张镇芳的祖父名叫张致远,字静斋,饱读诗书,应童子试列前茅,仕途有望。但县太爷放出风声,意在索取贿赂。张氏从来是“求仁维克己,羞趋邑宰门”,因此便无意仕途。乃父张瑞祯,字恩周,又字雨延,半生苦读。“寒窗四十载,破壁晚登龙”,50多岁才中了光绪甲午科(1894年)乡试举人;张镇芳的母亲刘静斋,乃兵部侍郎衔、漕运总督刘永庆的胞姑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张镇芳兄弟就是在严谨的家教中成长的。
  张镇芳在幼儿时期,刚会言语,其二老就口授《三字经》,继教《四字鉴略》。稍长,即开讲解意,使之口诵心唯。八岁入塾,孜孜攻读诗书。父亲常于书斋伴读。每当张镇芳读史涉及忠孝仁爱信义之事,他父亲总要大呼:“汝辈能如此,方不愧为子,无愧为人矣。”后来只要是张镇芳读经典诗词文赋,父亲不但危坐静听,而且对声调的抑扬顿挫稍有含混失调的地方,立即指正;发现有了错读就严加斥责;课后还要分别作文,次晨交卷。平时学习中,他父亲为他立了严格的学规,如闻鸡而起,默背功课等。张镇芳背诵诗文时,向不许点灯,只准燃两只香火。这是为了让他集思静心,慢慢养成勤学强记的习惯。业师余连萼,教导有方,与他父亲的指导相配合,才使张镇芳的学业得以早成。青年时,即以八股文做得好闻名乡里。
  光绪十年(1884年),张镇芳考上廪生,次年拔贡,秋闱乡试为第一名举人(解元)。
  光绪壬辰(1892年),举进士,时年二十九岁。最初被分到户部任六品京官,一直干了八年。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狩长安。张镇芳刚服丧回京不久,在京师失陷的当夜,同军机处、礼部、内阁中书等一般官员,都换上便衣,准备出西直门追赶圣驾。他们西去十余里,就见逃难人纷纷返回,声称前有散兵匪徒-,有的已被抢掠一空。此路不通,张镇芳便转道项城,待筹好盘缠后,又从河南往陕西,日夜兼程,历尽艰辛,一直追到潼关,才追及銮驾。被任命为陕西司行走,效劳两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由西安回銮,东绕河南进入直隶。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迎驾入京时,张镇芳会见了袁世凯。袁力劝张外调地方,并许以留鲁任职。张权衡时机,未加轻诺。两宫回京后,被恩赏为四品衔,仍在农曹供职。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开始腾达。先委为银元局会办、直隶差委总办,天津河间兵备道,又擢升长芦盐运使。张镇芳恪尽职守,剔除积弊,为国库增收银两56万两,还同英大使谈判,使英人独霸的开滦煤矿为中西合办,因此升为二品京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袁世凯遭御史弹劾,乃自请辞去练兵大臣等八项职务。清廷明升袁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暗夺袁的军权。直隶总督一职,才由张镇芳代署(从一品),因此他成了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张镇芳为家乡捐银六万两,开办百冢铺师范学堂,比河南大学早办六年。
  宣统元年(1909年),豫省受灾。项城地势低洼易涝,灾荒更重。张镇芳特捐银四千元救灾,一半给项城,一半给豫省其他受灾地区。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豫西白朗起义的战火炽烈,几乎威胁到袁世凯的家乡项城。袁世凯急忙派陆军总长段祺瑞赴豫视察。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便委任张镇芳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由此,张氏门庭生辉,他的宅第也就成了旗杆高竖、石狮把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张帅府”。张镇芳秉承袁氏意旨,在河南全面恢复封建旧秩序,取缔革命的国民党。宋教仁被刺后,河南革命党人召开宋教仁追悼会,革命党报纸《民立报》写了副挽联称:“目中竟无拿破仑,宜公先死;地下若逢张振武,说我即来。”竟被张镇芳捕杀。同时,为镇压二次革命,他建立“-联合会”。立即包围《民立报》社,捕杀部主任罗瑞青等4人。一时省城开封-笼罩,无辜市民亦遭殃。任芝铭有诗凭吊:“帝乡人命贱如麻,冤血三年浸碧沙。我欲招魂魂不至,腥风吹赤半天霞。”项城人最愤恨、最不能原谅张镇芳的是他杀害了同乡、自己选派到优级师范深造的学生、老同盟会员、省议员朱丹陛。朱曾在豫东南组织淮上军同清军作战,在推翻帝制保卫共和的斗争中,是同阎子固先烈一样大有功劳的人。在开封-下,朱丹陛策划炸毁开封火药库后潜回项城,不料行踪暴露,张镇芳令-联合会派20余骑兵追捕,1913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朱丹陛在老项城西关校场就义,后被冯玉祥(豫督)追认为二次革命烈士。
  民国三年(1914年)2月,袁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由段祺瑞兼任豫督。
  民国四年(1915年)张镇芳主持官商合股的盐业银行,以抗外资。原清政府的江南提督、袁世凯政府的江苏都督、长江巡阅使张勋,一贯向往帝制,他的军队继续留着清朝的发辫,号称“辫子军”,他自称“辫帅”。
  民国五年(1916年)六月袁世凯死后,张勋不仅自成一个军阀派系,还在徐州成立“十三省区联合会”(督军团),旨在策划复辟。此时北洋政府内部明争暗斗,1917年段祺瑞被黎元洪免去总理职务,想借张勋的力量驱逐黎元洪。于是张勋就以调停之名,带5000辫子军进京逼黎去职。而各派复辟势力也一齐涌向京津一带。当年7月1日清废帝溥仪宣布复位,还大肆封官授爵,张镇芳被封为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经过12天,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复辟彻底失败。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由大理院管辖审理,被判无期徒刑。但张镇芳神通广大,为之说项者多挟有大势力,(如东路军司令段芝贵等)经过多方通融又由其子张伯驹以张镇芳名义义捐赈款40万元,判刑后隔两天,以病为由保外就医,送回天津,坐牢3个月后重获自由。 张镇芳出狱后,住天津的时间多,此间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并未介入政治,有时回项城小住。
  1920年任北方银行董事长.。
  1928年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病卒,时年70岁,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
  著有《诗抄》一卷传世。张镇芳有妻妾,两个子女早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胞弟锦芳之子家骐(伯驹)为继子。
  
  心系家乡
  一、1901年袁世凯在两宫回鸾时所奏《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对我国开办三级制的新式学堂,起到了催生作用。张镇芳立即实践,首先在保定捐资创办了优级师范学堂,为强国造就新人。张镇芳想为家乡培养人才,凡属陈州(淮阳)所辖区县(淮阳、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沟、商水)学子去保师上学的,食宿及学习费用全部由张镇芳负担。每期项城县的学生皆10名,他们毕业后有的从军,有的从政,多数从教,为民主共和的革命建设作出了贡献。二次革命牺牲的烈士朱丹陛,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张镇芳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为家乡项城捐银6万两,在百冢铺(今永丰乡)开办百冢铺师范学堂,比河南大学还早办6年。
  三、张镇芳也好善乐施,常为乡里乐道。宣统元年(1909年)豫省受灾,项城地势低洼易涝,旱灾也不断,这年灾荒更重。张镇芳特捐银元4000元救灾,一半给项城,一半给豫省其他受灾地区。 张镇芳督豫期间,他的启蒙老师夏云五(字轩臣,贡生)人称“夏老轩”,为修草河上的板桥,筹不够建桥经费,曾北上开封,找张镇芳。老轩步行3天,找到都督府,门卫见他满脸风尘,衣冠不整,既不让进,也不通报,老轩无奈亮出“牌子”:“我是张都督的恩师。”门卫禀报后仪门大开,都督亲自把老师迎进帅府。寒暄间张镇芳弄清老师来意,便没言声。老轩一住几天,酒肉招待无微不至,可他再也呆不下去,便向张镇芳提明:“乡亲们修板桥,要我向您求援,你不长不圆,中不中,今个要说清,我好回去。”张镇芳满脸陪笑,告诉老师说,修板桥的银两您来的当天就派人送回去了。我想让老师多住几天,所以一直没说透。夏老轩回项后,果然钱早送到,于是他逢人便称道张镇芳如何尊师,张镇芳大开仪门迎老轩也成了邻里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四、宣统三年(1911年)袁公诚襄修《项城县志》,缺少人、财,适值张镇芳在直隶总督任上,异常关心,乃出资承包了修志的一切费用,并聘请豫东名士杨仲唐(字凌阁,商水县人)、施景舜(睢县人)为主笔,为避免在项城修志的干扰,以周口黄杏樵的杏园作修志寓所,并为志书亲自作序。志成,为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这是项城为数不多的珍贵史册。
  五、民国年间,捐四十万元所建香山慈幼院总办公楼(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档案室),故用捐款人张镇芳之名命名——镇芳楼
下一名人:祖己
[以上内容由网友"James"分享。]

以下与张镇芳相关信息:

以下张镇芳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