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村
丰村 (1917~1989)
原名冯克勋,又名冯叶莘,曾用名冯夺、丰大克、冯维典、丰乃天,笔名有冰块、望辽、林野、鲁冀良、季红木、黄河、贞木等。清丰县马村集南街人。出身于中农家庭。1930年秋,考入巩营高级小学,在中共地下党员、教师连法古的引导下开始阅读革命文学作品,萌发了革命思想。1932年春,因要求抗日、参加-,被校方以"思想-"为由开除学籍;半年后考入清丰县简易师范学校,在该校教师、共产党员晁哲甫和平杰三指导下,参加读书会等进步组织。1935年秋,考入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即大名七师)。其时,日本侵略势力进入华北,丰村积极投入爱国救亡运动。1936年,丰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望辽"笔名在北平、天津的《东方快报》、《通讯文化》等报刊上发表杂感、诗歌,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抨击消极抗日言论。
1937年7月,丰村回到家乡,在中共领导下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曾任冀南文化界救国会和"冀南抗日救国十人团"总团宣传委员。10月,受组织派遣,到国民党石友三部18l师学兵队工作。1938年1月,丰村去延安,因失去党的组织关系,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印刷厂当学徒工。5月,到山西前线做抗日宣传工作,在山西战地服务团结识作家萧军、塞克等。之后,丰村在萧军的支持下创作发表第一篇小说《西线之死》,描写了一支抗战游击队的战斗生活。1939年,丰村到四川嵋山县,主持中共地下党组织创办的"燎原书店",随后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任驻会干事。1941年秋到重庆,先后在全国文协和中华工业社铁工厂工作,与聚集在重庆的进步作家一起,开展革命文艺运动。1944年秋,丰村与作家骆宾基等5人去适存女中任教,因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统治,于翌年1月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在狱中,丰村不惧威胁、恐吓,保持了革命者的立场和气节,后经党组织和郭沫若、邵力子、冯玉祥等著名人士积极营救获释。
1939至1945年,丰村因熟悉农民生活,又经过抗日斗争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学创作取得突出成就。先后发表《老干尖子当兵去了》、《回炉货》、《爷爷》等20多部中、短篇小说,并完成长篇小说《大地的城》的创作。这些作品描写了民族灾难中的冀鲁豫农村各阶层的动向,展现了北方农民淳厚、质朴的性格和凄凉、悲壮的生活命运,揭示了农民逐渐克服狭隘的小农思想,投身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觉悟过程。其作品运用冀鲁豫一带的农民语言,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受到文艺界好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丰村于1946年到上海,在中学任教,并从事文学工作。整理出版《北方》、《毁坏》、《灵魂的受难》、《呼唤》等四部小说集,创作了《一个军法官的经历》、《江奇峰上校》等几个短篇,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1949年上海解放后,丰村积极参加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先后担任上海《人民文化报》社长、上海军管会新闻出版社审查科长等职。
1950年7月,丰村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文学工作者协会、上海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成员。1954年任上海文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1956年任上海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62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二届文联委员。在此期间,丰村创作小说《一个离婚案件》、《美丽》、《在深夜里》、《周丽娟的幸福》等,高度赞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崇高心灵。然而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这些作品却被姚文元诬蔑为: "歪曲了生活"、"美化了个人主义",是"修正主义思潮的代表",受到错误批判。丰村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又创作《我的师傅和他的师兄弟》等作品。
"文革"期间,上海文联被"砸烂",丰村再次受到错误批判,长期下放劳动,直至1977年4月才重返文坛。复职后,丰村先后任《上海文艺》部副主任、上海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等职,后来因年高体弱,退居二线。1989年2月20日,丰村在上海病逝。按照其遗嘱,上海市文联和河南省文联主持,将丰村骨灰撒入黄河中。
[以上内容由网友"Debbie"分享。]
以下与丰村相关信息:
以下丰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