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久
刘子久(1901~1988)原名刘俊才,广饶县刘集村人,曾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6月-1950年6月)。
刘子久幼读私塾,聪敏好学,被塾师称赞为“百行之才”。后入刘集振华高小读书。1920年,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1923年10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冬,由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学时代,刘子久就阅读《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平民学会。
担任职务
参加革命后,在济南、淄博、青岛等地从事工运、农运工作,任“支联”书记、省委农运部部长、中共山东地方执委委员等职。
人物经历
1925年春节,刘子久在回家探亲之际,介绍堂叔兄刘良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营地区农村播下革命火种。
1926年4月,刘子久率胶济铁路代表团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
1927~1928年,他指导组建潍县第一支革命武装,在诸城、安邱一带组织贫民会,领导以抗租、抢坡为内容的潍河暴-动。
1929年后,被派往豫北、冀南、张家口、大同、绥化及北平等地,做党的地下联络工作,任中央巡视员、特派员。
1931年被捕,关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独居监房,遭受残酷折磨。为反对敌人的-和破孩,他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获释,到河南开封做地下党的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工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豫西省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主任等职,积极参加和领导抗日救国运动,并培养大批优秀青年干部,为恢复和重建河南党组织做出贡献。
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1941年后,同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领导了有名的三个月抗击国民党进攻的艰苦斗争。同年5月,率豫皖苏边区地方干部随四师转移到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淮北苏皖边区党委书记。他和邓子恢等人一起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运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1月,被派到河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豫西部队和新四军第五师会师,10月,在桐柏县成立桐柏区党委和军区,刘子久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1947年7月,随刘邓大军南下,进入大别山,后又北渡淮河,回到豫皖苏地区参加土地改革,任豫鄂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原局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等职。
1949年3月,到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决定增补廖承志、王稼祥、陈伯达、黄克诚为中央委员,撤销黎玉、刘子久的候补中央委员。
全国解放后,刘子久先后任全国总工会文教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书记处书记、教育工会代主席、劳动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
刘子久长期在国家机关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以坚持原则、严以律己和不谋私利为人们所称道。
退休
1982年离职休养,但仍坚持学习,关心党的事业,曾就企业改革和制定国家社会科学奖励条例等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1988年8月病逝。
[以上内容由网友"Lewis"分享。]
以下与刘子久相关信息:
以下刘子久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