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巷是伴随着元代运河的开凿和全线贯通而出现,运河南通余杭,北连京津,给毛竹的运输带来方便,竹业客商赴江、浙、闽,湘、桂山区采购毛竹,分类捆扎,沿运河来济宁,在运河岸上堆积如山,年存货量多达百万斤,逐步形成竹业一条街。后来,随着竹业的发展和膨胀,竹业店也从竹竿巷向连接的纸坊街、汉石桥街和纸店街进行延伸和对接,形成了今天大概念上的竹竿巷。
漕运的畅通带来济宁货畅其流、商贾云集的景象,河上漕船、鲜船、快船、马船、供船、巡船、盐巡船和民间商货船穿梭往来,漕船的锣鼓声,卫丁的叫嚷,纤夫的号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方的皮毛、药材,南方的丝、竹、茶叶、陶瓷沿运而至,鲁冀豫皖上百县盛产的粮、棉、油装船外运,南北商人汇聚于此。济宁城内先后有九个省的商户建立了七处会馆,均布局在竹竿巷周围,呈现出“通渠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加之水司衙门林立,朝廷命官纷至沓来,金钗玉坠招摇过市,强力刺激着竹竿巷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一度使竹竿巷在济宁这座古老城市里名声大噪,令人流连忘返,成为济宁城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小桥流水,人家进枕河”的江南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济宁城慢慢浸染开来。竹竿巷作为济宁手工业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地段,成为了济宁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典型代表。随着竹业的发展与繁荣,竹竿巷沿街竹业店铺向东延伸,折南而行,东端顺河一转形成了角尺形,纸店街、汉石桥街和纸坊街首尾相接,店铺鳞次栉比,在拐弯处耸立的金碧辉煌的济宁东大寺,其建筑风格列居全国五大清真寺之首,乾隆皇帝亲赐玉匾,并在此留下美丽的传说,成为竹竿巷街区建设的高潮。自然天成的街道架构和衍生出的美丽传说体现出济宁人对竹竿巷的特殊情感。潺潺的流水、玲珑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拱桥,加之南北文化的交融,使济宁城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北小苏州”。
至解放前,济宁的竹业发展到极盛时期,此时的竹竿巷,除了五户较大的竹货行外,还形成了“祥太”、“顺兴”、“太茂”等一百多家有名的店号和竹器作坊。但是,在兵匪横生的战争年代,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再加上运输困难,原材料匮乏,销路受阻,竹竿巷的竹业生产一时萧条,不少店铺作坊歇业停产,名胜一时的竹竿巷,无可避免的陷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萧条局面。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些较大的店铺开始用机动舶船拖来大批毛竹。兖济铁路修复后,江南的毛竹沿津浦线转兖州来到济宁,至此,沉寂了多时的竹竿巷又渐渐“苏醒”过来。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竹业生产的匠人开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4年,组织起红光、黎明等生产组,1956年,在小集体互助组(生产组)的基础上,个体经营竹业的店铺作坊联合起来,建立了红光、黎明、建新等竹器生产合作社。为便于管理,建新、红光、黎明竹器合作社先后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竹器合作社。1958年,第一竹器社改名为建新竹藤厂,有工人三百余人,从竹竿巷迁移至越河南街。随后第二、第三竹器社也先后迁出竹竿巷,分别改为锯齿厂、仪表厂。从此,竹竿巷的大批竹器店铺不见了,仅剩他们开设的门市部和个别的小竹器作坊。一大批百货经营商户入驻竹竿巷,促使由单一品类的专业特色街衍变成一条多品类、多业态、多经营方式的综合商业文化特色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城市改造进程的推进,济宁人也开始改造自己的城市,将竹竿巷街区内极具文化特色的大街小巷进行了改造拓宽,对纸坊街、纸店街和汉石桥街原本的青石板路进行了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两边像小箱子一样的楼房和一条条的柏油路,虽然也保留了原来的名字,但就其古老竹竿巷的风貌有了较大改观,除沿街文物、建筑部分保留外,竹竿巷的内外环境也有了较大变化,部分原貌失色,使竹竿巷一度被城市建设的高潮所吞噬。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济宁市市委市政府和市中区区委区政府-远瞩,从尊重历史、活跃文化、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这一思路出发,于2006年在国家工商总局顺利注册了“运河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并确立了“济州古城·运河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2010年,市区两级政府围绕运河文化核心景区的建设,投资1.4亿元,实施了竹竿巷、清平巷、运河南岸街外立面和道路景观的改造。目前改造后的竹竿巷,让市民和游客又重新领略到了她昔日的容颜。我们相信,按照打造运河南岸商贸旅游街、清平巷文化特色街、竹竿巷特色文化街的功能定位,不远的将来,竹竿巷将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竹竿巷集中体现了济宁建筑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南北商品的聚集和交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和派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商业文化。竹竿巷街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济宁东大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守信门坊,竹竿巷本身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重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存完好,沿街房屋遗迹具备一定规模。目前,济宁市市委市政府和市中区区委区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沿街建筑物濒临倒塌的情况,对竹竿巷街区的部分建筑按照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改建,同时,对竹竿巷街区的三条主要街巷进行了道路路面的改造,铺设了青石板,对部分文物和原有建筑物进行了保护性修建。目前,竹竿巷街区的现状保存基本完好,经营方式基本保持在原有的状态。
竹竿巷作为济宁城区的文化特色街,长期以来在鲁西南乃至全国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历史上看,仅竹竿巷街区清代的零售商和批发商日营业额白银十万两以上,倍受清朝政府的关注和青睐;解放后,竹竿巷作为济宁城区经济发展的一条生命线,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曾经作为电影《两个小八路》的主要拍摄基地,竹竿巷广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从文化的传承上看,竹竿巷街区的济宁东大寺年接纳中外游客12万人次,对传承弘扬宗教文化起到到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如今,竹竿巷作为济宁城区的特色文化街和文化地标,在全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