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山东 > 济宁 > 名人

龚遂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曾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宣帝时任渤海太守,境内大治。后官至水衡都尉,以勇于谏诤,为政清廉而闻名,后世把他与黄霸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合称为“龚黄”。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其父死后,袭封为昌邑王(治今山东巨野东南)。他放荡成性,为所欲为,常与奸佞小人在一起厮混,赏赐无度,致使封邑内政务不兴,府库空虚。昌邑王的辅臣也都助纣为虐,听之任之。唯独龚遂性格刚毅,忠直过人,他内谏于昌邑王,外责于傅相(辅佐诸侯王的太傅和相)。每次上谏,他都引经据典,陈述利害,晓以大义,讲到伤感之处,甚至痛哭流涕。言辞之激烈,有时竟使昌邑王捂着耳朵,跑进内殿,认为龚遂是在出他的丑。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逝,无子承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共立刘贺为帝,原昌邑王府属官皆进京供职。刘贺立为天子之后,更加放纵淫佚,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与近臣饮酒作乐,观看虎豹争斗,从车如云,到处胡作非为。昭帝生前刚刚开始复兴的西汉王朝又面临严重的危机。龚遂目睹这一切,甚为焦虑,多次进谏,刘贺根本不予理会。龚遂又去拜见了原昌邑王相、现已升任长乐卫尉的安乐,声泪俱下地劝安乐无论为己为国都应竭尽全力对刘贺犯颜直谏。不出龚遂所料,昌邑王即帝位仅27天,就被霍光等辅弼大臣以“-”的罪名废黜了,同时迎立自幼长在民间的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原昌邑群臣因纵容昌邑王纵欲无道而全部伏诛,被杀的多达200余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曾多次诤谏被免除死罪,但龚遂仍被处以髡刑(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罚作城旦,成了昌邑王的牺牲品。
  宣帝中期,渤海郡(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和附近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地方官非但不稍加体恤,反而想方设法地敲骨吸髓,逼得百姓走投无路,纷纷起为“盗贼”,渤海大乱,守令无法制服。宣帝为此寝食不安,丞相御史向宣帝举荐龚遂,于是龚遂在罢官10多年后又被起用为渤海太守。临行前受宣帝召见时,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渤海之乱咎在官吏,百姓饥寒交迫,官府不加体恤,反而骨中榨油,百姓群起反抗实属无奈。所以他请求宣帝不要以种种陈规陋法约束他的行动,给他以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的权力。他的请求得到了汉宣帝的支持。
  龚遂走马上任,刚入渤海郡界,就遣还了前来迎接、保护他的郡兵,旋即移书各地,罢黜专门抓捕造反民众的“捕盗贼吏”,宣布凡是拿着锄头、镰刀等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过问;禁止百姓携带兵器,违者以“盗贼”论处。发布这些命令之后,龚遂轻车简从至府中就任。许多百姓听到新太守的教令,见官府不以兵革胁迫,纷纷弃弓弩刀枪而持锄镰,旬月之间,“盗贼”平息,大部分人又回到了土地上。接着,龚遂开仓济贫,选用廉吏,惩处-,安抚民心,于是,渤海全境安定,秩序恢复。
  龚遂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深知生产不恢复,农桑不发展,社会秩序终难安定,于是他带头以俭约自律,劝百姓从事农业,下令郡内每人种1棵榆树,100本(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可作蔬菜,一般加工成酱菜),50本葱,1畦韭菜,每家养2头母猪,5只鸡。有的人不安心生产,整天带刀佩剑,东游西逛,官府就劝他们卖刀买牛。龚遂还规定春夏农忙季节农民不得离开土地,秋冬季节要把打下的粮食贮藏好,还鼓励农民多采菱角、芡实等以备饥年之需。仅几年功夫,郡中百姓都有了许多积蓄,吏民皆富实,犯罪的人大为减少,狱讼几乎止息,渤海大治。
  数年后,宣帝召龚遂回京,欲拜为公卿,因其年老不堪劳顿,拜为水衡都尉,很得宣帝的尊重和亲近。不久,龚遂以近80岁的高龄死于任上。
  龚遂一生刚直不阿,勇于诤谏,他关心民众的疾苦和国家的兴亡,为国家安定,人民乐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受到人民的敬重,后世把他当作“循吏”的代表,是对龚遂一生的褒奖和肯定。
下一名人:申公
[以上内容由网友"Julie"分享。]

以下与龚遂相关信息:

以下龚遂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