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庙李村
地名:关庙李村 | 隶属:黄堽镇 |
行政代码:371702103 | 代码前6位:371702 |
长途区号:0530 | 邮政编码:274000 |
车牌号码:鲁R | 行政级别:村 |
关庙李 位于菏泽城北11公里处,临商公路西侧,洙赵新河北岸。南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纬一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占地总面积1420亩,耕地面积2800亩。截至2008年底有村民630户,人口2362人。 村庄简史 关庙李村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人定居。相传原名叫许渠村,有罗、许、丁等姓居住。明洪武年间,李姓自高庄镇蔺口村迁此。据《李氏族谱》载,洪武初年李氏堂兄弟数十人,奉朝廷“晋民东迁”之令,于山东省洪洞县迁至蔺口落口,后因家中不顺,李氏始祖启超与次子兰如见许渠村土地肥美,民风淳厚,遂定居于此。清康乾民间,黄河决口,大水不知从何处冲来关帝神像一尊。村民鸠工庇材,修建关帝庙以祠之。此时,原村中居住许、罗、丁等姓已无后人,李姓已成为大家族,故更村名为关庙李庄。现在村中村民95%以上为李姓。 民国年间,该村区划变更频繁,并实行保甲制,先后隶属于-菏泽县三区署、德化区等,建国后属五区,实行人民公社后,归小留公社,1977年划归黄堽公社,1984年划乡镇后,归属黄堽镇至今。 关庙李村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沉淀,还有许多人文历史传说。该村村民自古皆重文习武。同光年间,就有“十八顶戴进县衙”的传闻。村庄户剧团组建于民国年间,且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活跃本村及周边村庄村民的文化生活。解放后,每年均有数名学生考入各类高校。村中多出武师,清末村中有武举、武生数人。重达一百八十余斤的大刀,在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被毁。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村里有党组织及人民军队作了大量工作。抗战时期村民李振先、姬文莲等人先后加入党组织,在当时的开明村长李兆章 、李继胜等人组织下,地下交通、救护伤员、拥军支前等搞得异常活跃。 建国后,全村村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教育等工作中走在全县全地区的前列。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抗击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生产等工作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贯彻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的方针,全面提升村民素质,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社会新风,村内人文环境和谐、治安状况良好,村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从他们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又可以找到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的影子。 历史名人 李得胜:字、生卒年月不详,为清道光年间生人,自幼习武,青年从军,跟随菏泽同乡后为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的马新贻转战南北,因作战勇猛,深得马新贻喜爱。咸丰三年在于太平军交战中,李得胜凭自己的机智,避其锋芒,夜烧太平军大营,大败太平军,由于镇压太平军有功,升五品军功。晚年去军职,终老家中。 李兆焕:字跃亭,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年)生员,清廷废科举后,考入济南高等大学堂,毕业后回菏泽从事教育,先后在县学,南华小学任教,从事教育四十余年。学生多有进步人士。曾出任国民县政府议员。1948年-北犯菏泽城,其在家中被炮火击中身亡。 李少轩:名振黄,以字行。抗日斩成时期曾出任-菏泽县政府第三区署区长,防区东至沙土集,北至闫什口,抗日有战功。敌伪人士曾诱劝投靠日伪,被其正言拒绝,言明:饿死不做汉0。 李经华:名振堂。幼年聪慧,有“神童”“天才”之美誉,青年时期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毕业后在菏泽县政府任职。曾任菏泽县地方人才训育所教育长(县长兼所长)。菏泽解放后,随溃兵南迁。准备逃往台湾,至福建沿海欲登船时被身为地下党的警员劝回。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任江苏省海州中学教务主任。1955年“肃反”时判刑入狱,后病死狱中。 李兴华:名振邦。青年时入梁漱溟创办的邹华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后随梁漱溟参加乡村建设。后出任寿张县军事主任。三青团山东省团部负责人因厌恶旧官场习气,1942年回乡从事教育。建房后先后在菏泽城北部多处学校教书,因出身不好,被开除公职带帽回家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平反,因档案资料丢失,按退职处理,国家发放生活补贴。晚年因家中失火不幸身亡。 李达:原名李振经,出身地主家庭。青年时常与进步人士接触,深受思想影响。解放前既投身教育,严于治学,教诲有方。遇家庭贫困的学生,无私解囊。曾任-办公厅管理局局长的任继成少将就是在他的资力下完成学业。因家庭出身不好,被开除公职,入狱劳动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平反,恢复公职。使其重新登上讲台。82年离职休养,后病逝家中。 现代名人 李继刚,曾任宁夏工业厅副厅长,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李振亮,现任菏泽市卫生局副局长; 李保民,工科博士; 刘存社,现任东海舰队后勤部副部长、少将军衔。
[以上内容由网友"Kevin"分享。]
以下与关庙李村相关信息:
以下关庙李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