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澱咸
胡澱咸(1910~1990),又名胡朝渤,字澥湄,芜湖县保沙乡胡湾村人。他少有大志,年不足11 岁,便辞别父母只身徒步赴芜湖省立第五中学读书。后得二哥胡家胎支援,于江苏省立一中、南京中学完成中学学业。民国19 年(1930 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民国20 年,发表了《青弋江流域地理概述》一文。次年,与同学陈瘦石合作翻译了法国房龙所著《世界地理》(全书50 余万字,胡澱咸译亚洲及东欧部分,20 余万字),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民国23 年,独立翻译了30 余万字的《希腊哲学史》,并被选为优秀毕业论文。民国24 年大学毕业后,他再次认真研读了前四史和《资治通鉴》。民国24 年2 月,应聘任江苏国学图书馆编校。其间,他协助别人完成了《首都志》的编撰,并发表论文《南京的佛寺与道观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到了四川。先在四川乐山中学任史地教员,两年中,他发表了《高齐为鲜卑人考》、《北周赐姓考》、《汉武帝独尊儒术考》等古史考证文章。民国29 年8 月受聘到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在文学院、法学院主讲中国通史,为历史系开设秦汉史。此际,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秦史纲要》、《两汉史纲要》,民国33 年7 月提升为副教授。
抗战胜利后,胡澱咸婉拒四川大学的挽留和其他大学之邀请,怀着献身家乡教育的热忱,应聘于国立安徽大学,在历史系、文学院主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史。
建国后,安徽大学由安庆迁至芜湖,后改名安徽师范学院。胡澱咸除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外,50 年代初还深入地研究了甲骨文和金文以把握商、周两代的历史。1956 年发表了《周室东迁考》,撰写了约40 万字的《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当时全国高校通用三部教材之一)。1957 年发表了甲骨文考释的处女作《释臣》、《释比》,认为甲骨文“”字是奴隶的“隶”字的本字,是象奴隶痛苦流泪之形,“臣”字乃“”字之省;同年,他又撰文考证出甲骨文“徬”字是铁字的初文,这是甲骨文考释中的一大贡献,他是中国最早考证出甲骨文铁字的人;同时,他还撰写了约10 万字的《殷代生产工具的研究》,学者因此尊称他为“铁老”。1956 年,胡澱咸被任命为安徽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正当胡澱咸在学术上进入巅峰状态的时候,1957 年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更是备受摧残。但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深邃目光,认定天意定不废斯文,从而以无愧的精神、坦荡的胸怀,平静地承受着强加于他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在漫长的20 多年里,仍以超人的毅力坚持学术研究,完成了甲骨文、金文研究的大量文稿(含《中方鼎》)、《永盂》等两篇金文考释文章),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境界。
1978 年以后,胡澱咸22 年沉冤得以昭雪,1981 年被提升为教授,同时,被聘为安徽师范大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在此期间,他又发表了《马嵬驿事件-》、《四川青川秦墓为田律木椟考》、《试论殷代用铁》、《释史》、《释衣》、《释鲁》等在全国史学界有影响的论文数十篇。他所著甲骨文、金文考释100 余篇,数十万言,力辟陈说,阐述自己的独创见解,从而在古文字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受到海内外学者的推崇。胡澱咸一生著述近200 万字。
1990 年元月,胡澱咸因脑溢血抢救无效逝世于芜湖,享年80 岁。
[以上内容由网友"Judy"分享。]
以下与胡澱咸相关信息:
以下胡澱咸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