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
施普(1884——1976),字括乾,今麒麟镇人。施普早年入桐城中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师范理科。曾用日文写成《代数》一书,署名“师傅”出版。清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历任安庆第一师范学校、西安师范学校、宣城第四师范学校、芜湖第二女子中学、凤阳第五师范学校、寿县女子中学、武昌高级中学、安庆六邑中学、桐城中学、庐江中学、浮山中学等校理化教员30余年,曾任桐城中学校长。民国30年(1941年)以后,年老家居,并开设讲习班,为家乡青年复习功课。
施普长期从事教学,积累很多经验,尤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时写出提纲,明确要点、重点;采用分析、对比、演示、举例等方法进行阐述;对难于记忆的重要关键,如三角基本公式、化学元素的原子价等,利用图表或编成歌句以助记忆,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之余,对文学和音韵做过系统的探索,他认为“虚词不虚”,具有一定的意义,编著《虚助词典》,于民国12年在东亚图书馆出版。晚年自行刊印所编《虚词指极》、《古韵指极》等书。他认为虽然众说纷纭,“然而吾人语言离不开一个根本,即宫、商、角、徵、羽五韵”;“五韵”各分上、中、下三叶,随着时、地的推移,发音时口腔开合大小有所不同,各叶的音序有转有变;韵书的分类虽不可能强同,但教师可以根据他按照“五韵三叶”原理提示的《五韵图》予以统一和概括。这是他的一个创见。
他生活一贯很朴素,为人正直,在政治思想上始终倾向进步。辛亥革命期间,在西安任教,曾因营救革命志士章质夫,致遭当局威胁-,不能容身。晚年家居,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和革命理论著作,因而对党和社会主义怀着向往的心情更加浓厚。解放前夕,家乡已成为解放军游击区,他不断资助,迎接解放。新中国建立后,他受聘为安徽文史馆馆员,任枞阳县政治协0议委员。1976年病故。著有《有竹草堂诗稿》若干卷,原稿散失,仅存8首。
[以上内容由网友"Rebecca"分享。]
以下与施普相关信息:
以下施普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