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拱枢
林拱枢(1827-1880),字心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第三子。1842年,林则徐遣戍新疆,林拱枢随往。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林拱枢随林则徐到到西安,冬天回福州参加童试。道光三十年(1850),林则徐病逝。三年后,林拱枢丧服期满,由吏部引荐,以县学生赏举人,补内阁中书,升刑部坐办、主事、员外郎,后迁湖广司郎中,在刑部历事十余年。后升江南道监察御史,调任广西道,历署兵科掌印给事中,京畿道、山西道、河南道监察御史。
光绪元年(1875),林拱枢以京察一等,赏戴花翎,简放山西汾州府知府。后因病离职回福州。林拱枢孙林步随是晚清最末一代翰林,曾孙凌青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政治主张林拱枢主张总督移驻台湾丁日昌于光绪二年春天上任后,虽正值冬春驻台之期,但当时忙于在省城整顿吏治,一时无法分身,同时也发现省台兼顾确有困难,于是便奏“请另派员专办台事”。三月七日(4月1日)奉上谕,“着丁日昌仍遵前旨,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以期两地兼顾。”(同上 书卷二七,光绪二年三月初七日。)丁于三日二十五日(4月19日)接旨后又上摺说明,本拟即日东渡,因值洋务吃紧,又因吏治甫经开办,未便松劲,总督李鹤年又值入觐,且已交夏令,“文煜商留暂住省垣,以顾根本”,因此丁要求俟省城各事办有头绪,“谨当遵旨冬春驻台,以期并筹兼顾”。(《遵旨冬春驻台》,《丁中丞政书·抚闽奏稿(一)》。)乃将台事委台湾镇道主持,并奏派水师提督彭楚汉、福宁镇总兵吴光亮“前往整顿。”由于丁日昌没有渡台,江南道监察御史林拱枢于是年六月上《为台地紧要,请旨迅饬抚臣东渡,藉全大局而实边防》折,奏称:“台湾……为直隶、奉天、山东等沿海七省必达之咽喉,……非独系全闽一省之安危也。……我皇上明烛万里,议开山,抚番,以消隐患;复准添设郡县,使他族无所藉口。……命沈葆桢暂任其事,议巡抚驻扎,使善其成。……丁日昌洞悉夷情,久谙疆事,履闽已久,未议渡台,度其为全台计者,必已指授机宜,责成镇道。夫自古舆地之学,耳闻不如目睹,而地方建置之事,心画不若躬临。挖取旺苗,藉资机器,则外洋之侵据,须有以防之;开垦荒土,藉募客民,则内地之攘争,须有以杜之。而抚慰番社,区画兵农,相度川原,筹分战守,尤非镇道所能胜任。……足见该处非有重臣调度,难协机宜。”但林拱枢当时也已看到巡抚兼顾省台的困难,于是便提出改由总督移驻台湾的方案:“至巡抚任务本紧,倘未便久驻台湾,或俟新设之一府四县规模略定,可否变通章程,敕议以总督移驻。盖久远之计,巡抚责重地方,终难兼顾,总督职归巡阅,乃统边防也。臣为慎重海防起见,……恭摺备陈。”(《文丛》第288种第78—80页。)总督移驻方案没有被认真考虑,林摺也没有交廷臣议复,清廷仍坚持巡抚兼顾方案,并于六月初二日(7月22日)径渝军机大臣:着文煜、丁日昌酌度情形,悉少会商,如台事紧要,“即着丁日昌前往认真经理”,倘目前不必渡台,“亦当饬令该镇道等妥慎筹办,不可稍涉大意”。(《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四,光绪二年六月初二日。)总督移驻方案被否定了,但为照顾闽抚的实际困难,对是否按期分驻台湾,改由闽中督抚酌情处理。到八月初八日(9月25日)谕旨又重申:“仍着该抚随时酌量,如可暂缓赴台,即着饬令该镇道妥为经理,遇有紧要事宜,再行驰往调度,期无遗误。”(同上 书卷三八,光绪二年八月初八日。)丁日昌因忙于整顿吏治和救灾,一直无法分身渡台。
[以上内容由网友"Whitney"分享。]
以下与林拱枢相关信息:
以下林拱枢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