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浙江 > 杭州 > 地名

城南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地名:城南村隶属:所前镇
行政代码:330109107代码前6位:330109
长途区号:0571 邮政编码:310000
车牌号码:浙A行政级别:村
  城南村  城南村由原墩郎张、东蜀山、张亮桥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镇域北端,东邻联谊村,西靠南门江,与蜀山街道隔江相望。南与金临湖村相连,北与新塘街道曾家桥村毗邻。全村地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浙赣铁路、03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村域内有镇重点骨干工业企业6家,其他种类企业60余家,共有商店125家,商业网点遍布各个村落,张亮桥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有70多户经营户,形成了工商各业兴旺的气象。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915户,其中外来户155户;总人口3205人,其中外来人口507人,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668人,其中男813人,女780人。劳动力中以从事农牧渔业为主的158人,从事工业为主的988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146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46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42人,从事其他行业的155人。在农牧业中有养殖大户25户,主要从事饲养鹌鹑、生猪、肉鸭、淡水鱼和种植粮食、苗木等。  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1332.18亩,其中水田1303.18亩,其中在围垦地区有278亩,旱地29亩,农民自留地108.4亩。全年产粮638吨,产各种蔬菜1134吨,有花卉苗木110亩,全年饲养生猪9263头,出栏家禽3.5万只,饲养鹌鹑15万只,产鹌鹑蛋270吨。有水面400亩,产种类淡水鱼45吨,产虾蟹93吨。全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21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5万元,畜牧业收入723万元,渔业收入6万元,工业收入14346万元,建筑业收入281万元,运输业收入165万元,商饮业收入232万元,服务业收入121万元,其他收入2101万元。村民所得总额3397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2380元。   2005年3村合并后,建立党党总支,下属3个支部,共有党员114 人,村党支部书记兼经济联合社社长张伟军,村委会主任张福平。2004年和2005年被评为萧山区现代化建设标兵村。  附:  原墩郎张、东蜀山、张亮桥3个行政村概况。  原墩郎张村,位于所前镇西北部,东与缪家村接壤,南连塘下金村,西濒南门江,隔江与蜀山街道蜀山村相望,北与东蜀山村隔03省道和浙赣铁路相连。03省道复线穿村而过,又有河浜直通南门江和里士湖,水陆交通便捷。  村民中张姓约占80%,次以王姓为多,其余总共有50余姓氏,均为少数。张姓祖籍河南清河县,南宋初有张氏三兄弟从义乌迁萧,老大定居本镇孔湖大路张,0定居城南越寨鸭水张村,老三定居闻堰青山张。至清朝初期,鸭山张张氏分支析居到墩郎张,至今已传19代。王姓祖籍山西太原,南宋初始祖南迁隐居临浦大庄村,后分6房分居,至明弘治到万历年间又分支析居到本村,现村中王姓已有100多人。  墩郎张成陆在汉代以前,据考证,该地系由浦阳江上游冲刷淤积而成,至后汉六朝时已为临浦湖北岸沃野,至北宋初已为厉市湖沿岸和南门河水网地带的村落,宋代属崇化乡史村里,元朝时改属萧山崇化十九都二十图,清末属湘东乡,民国17年改属第一区墩蜀村,民国20年改划为萧山一都十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改属东蜀乡第8保,但老百姓一直习惯于称崇化乡。建国后改属西蜀区东蜀乡,1949年10月成立农会,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利明、新联两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月在农业合作化热潮中与附近几个社合并建立五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五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墩郎张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墩郎张村为水网平原地带,原为粮食主要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广植络麻,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仍保持家庭养殖副业,并有掘塘养蟹、水面养殖鱼类和蚌珠等多种经营,村民收入除有10余户从事商贸业外,多数以务工为主。村民在外村外地办有牛角钢钉有限公司、顺丰钢管有限公司、国荣纺织有限公司、宏丰钢钉厂、宏鑫纺织有限公司、绍兴第五建筑公司等。  村于1961年3月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张雪根、张生夫、张雪根、张生夫、张沛潮、张祖康、王木根、张福平;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张云春、张生夫、张沛潮、张祖康、王木根、张妙铨、张岳君、张伟军。  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荣获萧山市先进党组织、安全文明村、农业经营先进集体等荣誉。  村籍张观松曾任裘江公社、由夏公社、新塘公社、石岩公社-。  村内有一小型农贸市场,因外来民工较多,市场也较繁荣。  村中有关帝庙古迹,尚有残屋保留。  原东蜀山村,位于所前镇西北部,东靠张亮桥村,南与墩郎张村接壤,西濒南门江,北隔河与新塘街道王有史村、吕才庄村相望。因村正中有一座低矮的小山丘东蜀山而得名。03省道和浙赣铁路从村南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由墩郎王、郑家、吕家、曹家4个自然村组成。村南现已辟为所前工业区块。  村民中王姓、曹姓各占200多,次为郑姓占100多,再次为吕姓近百,其余均为少数,共约70余个姓氏。其中王姓祖籍太原,南宋初南渡到萧,隐居于临浦大庄,明朝弘治、万历年间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到本村墩郎王定居发族。曹姓与本镇张家桥、董家桥曹姓一脉。郑姓相传于明朝时从浦江迁来萧山分支析居到此。占姓祖籍河南,唐朝迁浙江,明初有一支从新昌分支析居到萧,定居新塘街道吕才庄,后又分支到本村。  东蜀山村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东蜀山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其四周原为湖泊,但在汉代以前已成陆,至后汉六朝为临浦湖北岸沃野,至北宋时为厉市湖北岸和南门江水网地带。村中东蜀山海拔仅39米,面积很小,但矿藏资源丰富,有白云石,为炼钢必需的辅助原料,其他尚有少量稀有金属矿藏。白云矿开采达10余年,后因开采难度增大而停产。村落在宋代属崇化乡,元朝后为崇化二十一都,清末民初为崇化乡东蜀山村。民国17年为萧山县第一区湘东联合社,民国20年划为萧山县一都十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改为东蜀乡五保。但老年人一直称崇化乡五保。建国初为西蜀区东蜀乡。1950年2月与墩郎张成立联合农会,同时成立4个村,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一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与墩郎张等合并成立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五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东蜀山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小组,2005年5月合并止。  东蜀山村原为水稻主要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种植络麻,现以种植晚稻和蔬菜为主,保持家畜、家禽养殖,开发蚌珠养殖,但村民主要以务工为主。现村域内工业企业较多。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郑吾林、吕根兴、郑吾林、王兴千、丁广楠、曹水坤、王水成、曹妙传、王水成。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吕根兴、吕关祥、曹水坤、丁广楠、王宝伟、曹妙传、王焕裕。  村委对男60岁,女55岁村民每年补贴生活费120元,老党员每月津贴30元。  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市先进党组织、文明村、村民自治示范村、安全文明村、农业经营管理先进集体等。  村民曹生福为萧山区农业局副高职称技术人员,郑中木为杭州海军疗养院主任医师。  原张亮桥村,位于所前镇北部,东为张家桥和杨树下村,南靠所前工业区块,西与东蜀山村为邻,北为新塘街道曾家桥和王有史村。03省道和浙赣铁路穿村而过,有水路通南门江。相传村中张姓祖先建有两座石拱桥,故名张两桥,后雅化为张亮桥,土音称张岩桥。该村在旧时为县城出南门的第一个农村小集市,张亮桥畔有数家店面,有过街凉亭;又有小划船埠头,是城区居民下乡乘船上岸之处,故在旧时已是萧山城南水稻区稍有名声的乡村,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小集市。  村民中以陈姓、张姓、魏姓占多数,次为陆姓、宋姓等,共有各姓10余个,其中陈姓祖先于南宋绍兴年间从东阳迁入萧山,居塘里陈,后发族分支析居,有一支到本村。张姓祖先从河南迁居义乌,又于南宋初迁居萧山孔湖、城南鸭水张和闻堰青山张等,后分支析居到本村。魏姓祖籍浙江德清,宋天圣年间迁居萧山河上魏家塔,后发族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分居到本村。  张亮村历史悠久,据考证,村址汉代以前已成陆,至后汉六朝为临浦湖北岸沃野,至北宋为厉市湖北岸和南门江水网地带的村落,宋代属昭明乡开明里,元朝后为昭明二十一都,清末为开明乡,民国17年为萧山县第一区湘东联合村,民国20年划为县一都十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为东蜀乡河南保,但老年人一直称昭明乡河南保。建国初为西蜀区东蜀乡,1949年10月建立农会,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新农、新华两个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1月合并为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有一部分部曾属裘江管理区)建立五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张亮桥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张亮桥村为水网平原地带,原为粮食主要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广植络麻,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保持家禽养殖,但村民主要以经商和务工为主。村工业早在改革开放初就办有麻纺厂,现村区有宏兴纺织有限公司、华益塑料有限公司、伟发麻纺有限公司等企业。另有大小商店百余家。  村于1961年3月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魏金水、魏水根、陈阿潮、陆吾根、魏水传、陆桂林、陆妙泉、陈树兴、陈勇强、魏沛良、陈勇强。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陈阿潮、陆吾根、陈阿潮、陆桂林、魏沛良、陆水兴、陈勇强、沈尧水。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市文明村、先进党组织、卫生村等。
下一地名:缪家村
[以上内容由网友"Michael"分享。]

以下与城南村相关信息:

以下城南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