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垞
陈筱垞(1861—1938),名锡琛,以字行,宜山镇上市人。清末为浙江省谘议局谘议员,入民国为浙江省参议会议员,平阳县财政科科长、参议会参事、商会会长。其父云楼,号际中,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浙江桐庐任县学教谕,后卸任归乡讲学,创办宜山星岩书院,又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还被乡里公众推举办理地方公益事务,如拓地营建平阳“文明塔”(文明塔又称文笔峰,寓意是“文笔倒竖天作纸”。平阳文明塔下有云楼先生的纪念祠。),筹资修建平阳“通福门”,独自出资、献地建造“江南义塚”即江南百阖坟于水门山(又名甲阳山),发生天灾-时,做些施医施药、施棺殓葬路尸的善事。云楼深忧平阳溺婴、弃婴风盛,遂与平等杨配篯谋设济婴局(后改名为平阳救济院)于平阳县城坡南,救活女婴无数。
陈筱垞幼承庭训,十三岁随侍其父任内,受到严格的训导和良好的熏陶。其父还聘请当地有声望的学者教他读书。二十岁时考取县试第一名。后又从瑞安举人许祝卣学文,跟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名祁甫,钱塘人)学经。吴承志去世,无子,筱垞为其营葬。将其藏书移至宜山,设培英书社,将社田百亩所入,赡养吴夫人终身。师生之谊,为人称颂。陈筱垞学有本源,光绪年间,设馆授徒,培养了一批人才。汤国琛、吴拱宸、黄子木、陈毅甫(名鸿玑)、杨悌等都出其门下。
陈云楼过世后,陈筱垞承父遗愿,出资接办平阳济婴局。济婴局靠少许筹款不够岁出,筱垞出私财垫付。加上其父当年修建通福门的垫付款不能收回,家庭经济大受影响。后来,济婴堂改由平阳县款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他还出数千银元以弥补历年亏空。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令各省、州、县设立学堂。刘绍宽与陈筱垞、陈子蕃等同仁商议,决定在平阳县城创办“平阳县学堂”。学堂选址在平阳坡南济婴局,陈筱垞与同仁将济婴局迁至附近的儒林街续办。因场所太小,陈筱垞自己垫付数千银元,在原济婴局周边购民房、借祠堂,于当年五月五日办起了“平阳县学堂”(第二年改名为“平阳县中学堂”,1910年更名为“平阳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称为“平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它是平阳从私塾、书院的传统授徒形式进入现代规模教学的开始,也是温州地区最早的、较具规模的学校之一,陈筱垞被推举为首任堂长。后因学生骤增,陈筱垞于三十二年正月在家乡宜山创办了“平阳县公立仪山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又创办“平阳县江南高等小学堂”(今宜山镇一小),自任首任堂长,悉心筹募经费,征辟场所,聘请教师,大涨了平阳的办学风气。其时,平阳县共创办小学43所,学生2032人,居温州各县之首。孙诒讓先生曾致函称:“贵邑学堂规模大备,足见两兄心精力果,喜惠士林,钦佩无量。”平阳和宜山这两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国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教授姜立夫、苏步青、马星野、吴景荣、阮世烔、李锐夫、杨忠道、徐规、苏中武、朱维之等都是这两所学校培养的学生。
由于他办学及办济婴局等成绩卓著,民国九年(1920)十二月,荣获大总统孙中山颁发的褒扬状。
[以上内容由网友"Jack"分享。]
以下与陈筱垞相关信息:
以下陈筱垞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