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篆村
地名:陈篆村 | 隶属:祯埠乡 |
行政代码:331121207 | 代码前6位:331121 |
长途区号:0578 | 邮政编码:323000 |
车牌号码:浙K | 行政级别:村 |
陈篆村ChénzhuànCūn 行政村以驻地陈篆自然村得名。1958年属官坑耕作区,1961年建立陈篆大队,1984年改称为陈篆村。位于大溪中游南岸,沿山脚设居,隶属祯埠乡,距乡政府驻地东北面1.8公里。东、西、北三面临瓯江,南邻兆庄村。人口有1095人,面积7.99平方公里。下设8个村民小组,辖陈篆、圩地后、双坑、里港、陈篆山、向入寮、白木岗、群正山、饭蒸(甄)岩下9个自然村。 “鱼鲞庙”的民间传说(摘自青田民间传说) 祯埠乡陈篆村有座陈篆寺,前身叫“鱼鲞庙”,庙内塑着头戴鲤鱼帽,身穿鱼鳞甲的“鱼鲞爷”。相传,建庙三年后,有个当官的路过这里,觉得很有趣,就向庙主查问鱼鲞爷的来历。庙主就将三年前鱼鲞如何显灵的事说了一番。那个当官的听了哈哈大笑,随手在墙上写下一首打油诗: 去时山鸡套, 回来鱼鲞庙, 世上鬼神多, 原是凡人造。 这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三年前,温州平阳有个姓赵的秀才进京赶考,路过陈篆村村头,见一只山鸡被“山鸡套”套住,很是可怜,就把山鸡套解开,放它飞走了。走了几步,又觉得放“套”的主人吃了亏,就把自己带来当菜的鱼鲞放入“套”内。 那书生走后不久,放套的主人前来收套,见套住的竟是一条鱼鲞,不解缘故。老人们以为这是鱼仙显灵,来这里选择庙基,保佑陈篆村黎民,便马上竖头(青田方言,即带头的意思),拣日动工,造起“鱼鲞庙”塑起“鱼鲞爷”,招引三村四堡的香客进庙烧香。 事也凑巧,这个当官的就是当年放鱼鲞的秀才,今日放官回乡,他万万没想到那天他放下的那条鱼鲞竟被当成鱼仙! 这“鱼鲞爷”的底细一说穿,令当地人哭笑不得。连夜拆下“鱼鲞庙”的匾额,重新以村名做寺名。这就是如今的“陈篆寺”。 陈篆Chénzhuàn 据《青田县志》记载,宋通议大夫赠光禄爵青田开国男陈希点,坟墓筑在此地慈明山。嘉定二年(1209)亡故,灵柩运回安葬,误过头二里,发觉后转回,得名叫“陈转”,后以方言谐音改雅称现名,系陈篆村委驻地。东、西、北三面临瓯江,南邻杨家。 圩地后Wéidìhòu 因村居建在当地溪边圩地后边而得名。东邻双坑,南邻陈篆山,西邻后塘,北邻瓯江。 双坑Shuāngkēng 因当地有两条坑流经过而得名。东邻里港,南邻向入寮,西邻圩地后,北临瓯江。 里港Lǐgǎng 因村居位于当地坑源里边,以方言“坑”称“港”而得名。东邻海口镇,南邻下家炮,西邻双坑,北临瓯江。 陈篆山Chénzhuànshān 因村居位于陈篆自然村后山而得名。东邻双坑,南邻兆村,西邻后塘,北邻圩地后。 向入寮xiangruliao 地处高山,因旧时村居草寮朝向东方,面迎日出,始称向日寮,后以方言“日”与“入”的谐音改称现名。东邻海口镇,南邻群正山,西邻兆村,北邻双坑。 白木岗baimugang 因旧时当地山岗树林里盛长白木耳等野生菌类而得名。 群正山Qúnzhēngshān 因村居位于当地群山正中位置而得名。东邻海口镇,南邻八庙田,西邻大叫,北邻向入寮。 饭蒸岩下Fànzhēngyánxià 因村居位于当地饭蒸(甑)岩下首而得名,又称饭甑岩下。东、南两面邻海口镇,西邻源坑底,北邻八庙田。 源坑底Yuánkàngdǐ(废村) 因村居座落在当地坑源底(里)头而得名。2010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八亩田Bāmǔtián(废村) 因旧时当地有坵八余亩面积的大田而得名。2008年整体搬迁,现无人居住。
[以上内容由网友"Rebecca"分享。]
以下与陈篆村相关信息:
以下陈篆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