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坊村
地名:梓坊村 | 隶属:紧水滩镇 |
行政代码:331125107 | 代码前6位:331125 |
长途区号:0578 | 邮政编码:323000 |
车牌号码:浙K | 行政级别:村 |
历史沿革:梓坊行政村始建于宋代(公元1127-1279年),座落龙泉溪东岸,地处沿溪谷地,原名"紫禁村",有36座埠头,72口古井,交通条件优越。10个自然村209户,974人,耕地面积772.5亩,林业用地10484亩,原村委驻地下村。系革命老区。自然村有下村、竹坑、满塘头、上吴、上张家、水碓坑、乌头坑、竹坑头、上叶草、下叶草等。有汤、陈、周、颜、刘、李、胡、林、张、杨等十大姓氏村民祖居本村。1983年因国家重点工程紧水滩电站的建设,淹没耕地628.3亩,移民迁往丽水市石牛乡42户196人,高溪乡15户73人,平原乡27户140人,水阁乡3户15人,富岭1户3人,本县云和镇70户306人,后靠33户125人,跨库16户112人,投亲靠友2户4人,全村合计移民193户862人。 名胜古迹-宋代古窑址:梓坊村有宋代古窑址2座,即水碓坑古窑址和半山古窑址。1979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工程队,在水碓坑附近发掘中,发现宋代烧造青瓷产品的古窑址,工场较为完整,并出土罕见的青瓷珍品:碗、盘、壶、花瓶等艺术品,与文献记载官窑相似,其中青瓷器皿"玲珑鸟食缸"属名贵产品,在我国很少发现。1981年考古研究所将此窑址及产品拍成科教片搬上了银幕。魁星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造在云和县通往龙泉县的古道上,是行人必经之地。建于清顺治年间,占地30平方米,正方形,8柱二层,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雕刻精制,楼中间放有八角洞,二楼澡井中有魁星举笔,现已迁移山圹塆。同时有大雄殿、夫人殿(已迁往端坵)。恒光殿、平水大王殿、栏街殿、夫人中庙、哪吒殿、五谷神殿等遗址已被淹没。 基本现状:梓坊村地处紧水滩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水路10公里,公路28.5公里,距县城18公里。梓坊村是紧水滩库区新建的后靠移民村,全村现有村民230人,有党员12 人,村两委干部6人,5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8675亩,其中村级4675亩;耕地70.2亩,其中移民人均耕地0.05亩。有6个自然村(即上叶草、下叶草、竹坑头、乌头坑、山塘塆、端秋)。全村的经济收入以渔业为主,林业为辅,渔业生产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也是紧水滩水库唯一的渔业专业村。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已有12户农民在县城办起了玩具加工厂,年产值超过千万元;5户农民在家办起了"渔家乐",全村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在县城购买房子。经济收入名列全镇前茅。目前人均收入为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为30000元。 发展方向:梓坊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了近期奋斗目标(2008~2015年)。1、建设梓坊下山转移小区,占地面积500㎡,投资款80万元,将上叶草、下叶草、竹坑头、乌头坑等4个高山远山自然村34户128人搬迁到山塘塆,建成一个人口集中的梓坊村,实现资源共享,并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2、建设梓坊客货综合码头,停车场面积1000㎡,总投资450万元,成为库区水陆交通枢纽。3、建设和完善饮用水、广播电视、通讯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4、建设村级综合办公楼,集农村党员群众的教育、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村级活动中心。5、大力发展库区渔业资源和生产,局部形成以养殖捕捞、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以渔夫有机鱼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6、大力发展旅游业,维护和开发原有的名胜古迹,鼓励和发动农民创办库区"渔家乐"等休闲产业。7、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县城转移,通过培训等各种方式,在县城创办玩具加工、来料加工的产业。8、到2015年力争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5万元以上。
[以上内容由网友"Julie"分享。]
以下与梓坊村相关信息:
以下梓坊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