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亭村
地名:稽亭村 | 隶属:佛堂镇 |
行政代码:330782100 | 代码前6位:330782 |
长途区号:0579 | 邮政编码:321000 |
车牌号码:浙G | 行政级别:村 |
稽亭村 稽亭村坐落在云黄山北麓余脉山地边缘,离著名的佛教胜地双林寺仅1公里。该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三国时代就成为十里一亭的一个村落,因村边有万顷碧波的稽亭塘而得名。元代义乌文人丁存曾有诗赞曰:春风引技过稽亭,和日融融小药青。百顷波逐碧落,一行归雁流青。檐楹鸟臬知人好,山水龙蟠贵地灵。堪叹旧交单落尽,临风涕泪有余零。千百年来,稽亭人已善作酒曲(红曲米)闻名,用该村生产的红曲米酿制黄酒,味郭、色正、营养好。目前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曲米生产基地。 稽亭村,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但稽亭村的红曲生产历史并不长。 200多年前,一位来自福建莆田县名叫吴梧孙的人,迁入稽亭村后,带来了制作红曲的“曲娘”和技术,并逐渐使稽亭形成了一个依靠做红曲勤劳致富而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4)的《吴氏宗谱》记载:“莆田县吴梧孙,号庆元,幼负异材,贸易代耕。遨游义邑,爱山川之秀丽,念风土之敦淳,辞鳌头之桑梓,徙乌伤之稽亭,自为第一世祖。娶朱氏,生二子。”迄今已繁衍至第八代,有20多户。 吴梧孙到稽亭后,不仅自己制作红曲,还不吝赐教给村民,使稽亭村红曲业的生产,带动了本地酿酒业和酱醋业的发展。由于吴梧孙人缘极好,心情舒畅,寿高99岁才去世。 但是,吴梧孙去世后,稽亭的村民借靠近佛堂古镇的优势和制作红曲的技术,其“曲娘”与制曲技术开始保守起来,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做红曲成了男人的专利,只传儿不传女的程度。师傅在制作红曲时,假借“守口”能保酒气不“外溢”为名,嘴不张声说话,其目的就是为了保守制曲秘诀不外传。因此到了建国初期,全稽亭真正能制红曲的只有三四十户人家。 改革开放后,稽亭村村民很快解决了温饱,种粮制曲得到了大发展,无论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都把种粮制曲,当成了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全村60%~70%农户,都能从每年的5月开始制曲,到中秋或重阳前后结束,加工大户可加工两三百担米,小户也可达四五十担之多。全村全年加工红曲800多吨,除了本地农村自酿糯米黄酒用曲外,还外销到衢州、嵊州、仙居、缙云等地。 1988年,稽亭村的丁予章、丁舸父子俩,依靠传统的制曲工艺,办起了红曲加工厂,后更名为天然色素实业有限公司。他们以私人企业的名义,向粮食部门购入早籼米,分发到20多户农民家中加工红曲,以每担米8元的加工费,由企业收回产品,统一销售。其红曲销路,扩展到了山东、河北,甚至东北三省地区。 几年后,丁予章、丁舸通过科技信息交流,获得“红曲”可供制选红糟、红酒、红腐乳,并可提取中医学上的活血消食药,主治赤痢下重、妇女经血阻滞等症的食用红曲红色素等科技信息后,毅然走出稽亭,前往山东某大学,与科技人员联手研制,成功提取红曲红色素,对传统的红曲产品进行“嫁接”改造,在原来的红曲制造基础上,提升为对红曲的继续研究和开发上。 1994年,他们试产成功的天然红曲红色素被国家科委等五部委,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2000年,功能性红曲米再次被国家六部委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 稽亭村丁氏父子以红曲生产为基础的天然色素实业有限公司,如今成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他们走出了农业,走向了工业,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2001年11月23日,新华社曾对该公司作过报道:他们在八年中,依靠科技,催生了点米成“金”的奇迹———从早籼米中提取了红曲系列产品,平均1公斤早籼米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高达2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1999年产品出口到25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则增至2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出口创汇390万美元。去年公司与农业部签订了无公害专用粮食基地500亩,消化早籼米2300吨,今年已增加到10000亩,预计可为当地农民净增收入20万元。 稽亭这个原生态的古村落,搭上了新时代的快车,进入奔小康的致富大道。
[以上内容由网友"Kevin"分享。]
以下与稽亭村相关信息:
以下稽亭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