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江苏 > 苏州 > 名人

杨州翰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杨州翰(1915.11.25-1989.11.16)
   祖籍江苏省苏州市,生于北京,西方文学史家。
   1915年11月25日生于北京。1933年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35年赴瑞士协助美学史家喜龙仁编写英文本《中国绘画史》。1938年回国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英文系学习,1939年毕业。1939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助教、讲师。194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49年毕业。之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整理汉学古籍。1950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后升任教授,任西方文学研究室主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顾问,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副会长,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考试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委员等职。曾任《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主编。1989年11月16日因癌症在西安去世。
   -翰从事外国文学和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40年,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
   莎士比亚研究方面,注意莎士比亚时代、社会、文化、同时代作家以及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理解,解析世界莎学流派,指出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研究的局限。所精心编选的《莎士比亚评论汇编》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完备、最系统的国外莎评汇编。
   英国文学研究方面,以17世纪英国文学为突破口,把17世纪文学放在历史的背景下考察,以一些虽然影响深远但却少人问津的作家为切入点,揭示了17世纪英国文学的风尚和思潮,发掘出17世纪英国文学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翰从英国文学研究过渡到比较文学研究。在跨中西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方面,不满足于照搬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模式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模式,认为不仅要跨越国别和语言的界限,而且要超越学科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文学,提出“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
   主要著作:《攻玉集》、《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镜子与七巧板:比较文学论丛》、《忧郁的解剖》、《中国比较文学年鉴》(主编)等;主要译著:英国剧作家谢立丹的《情敌》、赛内加剧本《特罗亚妇女》、罗马诗人赫拉斯的文艺评论《诗艺》、伊瓦肖娃的《十九世纪外国文学史》、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奥德维神话史诗《变形记》、美国作家戴文波长诗《我的国家》、斯末莱登小说《兰登传》等;主要论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密尔顿》、《维吉尔与中国诗歌的传统》、《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艾略特与文艺批评》、《预言式的梦在〈埃涅阿斯纪〉与《红楼梦》中的作用》、《镜子与七巧板:当前中西文学批评观念的主要差异》、《历史叙述中的虚构》等。
下一名人:袁家骅
[以上内容由网友"Linda"分享。]

以下与杨州翰相关信息:

以下杨州翰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