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村
地名:火炬村 | 隶属:秣陵街道 |
行政代码:320115002 | 代码前6位:320115 |
长途区号:025 | 邮政编码:210000 |
车牌号码:苏A | 行政级别:村 |
火炬村 火炬村位于秣陵街道中东部,东面隔秦淮河与湖熟街道光明社区、秦淮社区相望,南面隔东河鱼场与建东村靠近,西面以中干沟毛家沟,中埂分界与东旺社区接壤,北面以大北沟分界与双金社区相邻。距秣陵集镇约三公里。距江宁区政府所在地东山镇18公里。村总面积4.4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556.9亩,水面1200亩,总户数950户,总人口2878人,总劳力1615人,已就业975人,全社区(村)下辖15个自然村落即:高家庄、奚家村、王家坝、牌坊村、谢家角、韦家湾、后张村、前张村、周家村、夏家村、司马庄、程家墩、佘家村、涵头村、王家村,共分为20个村民小组。 [沿革及主要领导] 新中国建立初,火炬村属四区(又称禄口区)仁孝乡管辖。时仁孝乡管辖东旺大圩内20多个自然村,圩内自然村邻近分组成为十个大村。其中一、二、三村为现今东旺社区,四、五、六、七村为现今火炬村,八、九、十村为现今双金社区原后圩村。 1954年2月起,村内开始组织生产互助组,各互助组规模大小不等。村民魏秀华(女)率先发起组织初级生产合作社,后被江宁县人民政府选派到苏联参观,回来后将初级社定名为火炬初级合作社。除并入东旺大队2年多外,历经-、“0”、政社分设、撤乡设镇,火炬村名一直延用至今。 1955年下半年村村都组成初级社,几个月后的1956年2月,由四、五、六、七四个村即15个自然村组成高级社,取名火炬高级社,时任社长魏秀华、主任张家银。 1958年9月成立秣陵人民公社,同年10月份以东旺圩组成东旺大队,包括火炬大队、后圩大队,由陈秀华任0东旺大队支部书记。1960年上半年,原东旺分开设为三个大队,即火炬大队、后圩大队、东旺大队。1989年至今,火炬大队改名为火炬村委会。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火炬村属东旺圩圩区,地势平坦低洼,整个大圩呈锅底状,而火炬村正处于锅底,因此每逢大雨就内涝,新中国建立前后常因排水矛盾而纠纷不断。为不让高处水向低处流,每逢大水年成,火炬农户自动组织起来,日夜看守坝堤,防止高处村民放水下淹。由于来水面积较大,防不胜防,低洼田块常常颗粒无收,当地有俗语说“有女不嫁东旺圩,三年淹两回”。正常年份,村民生活以种田为主,辅以捕鱼、采菱、挖藕、帮工,还有的做纺机、织缎布,靠瓦木工手艺吃饭。为解决排涝问题,1958年与东旺大队合作,建起东旺电灌站,开挖4公里灌溉渠道。由于水道长,地势低,火炬大队排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1966年火炬大队在周家村建成有五台套设备的排涝站和涵头村灌溉站, 1972年秣陵公社在韦家湾村建立北沟排涝站,次年在司马庄村建设三角河排涝站,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排涝灌溉问题。与此同时,本大队格田成方2100多亩,自然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1982年粮食总产达325万斤,亩产约千斤。火炬村成为秣陵公社“产粮大户”。 火炬村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宋代即成为养鱼大湖的天禧圩,当时年产鲜鱼十万斤,明代起曾垄断南京南门一带鱼市。近几年火炬村副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因靠秦淮河又有天禧圩鱼场,加上新挖200多亩鱼池,养殖条件较好,鲜鱼活虾远近闻名。随着农业发展,村办工业紧紧跟上。1971年火炬大队办起锉刀厂、板车队、建筑队,1972年创办弹簧厂,工业年产值达50万元左右,利润约8万元。1985年办起网线厂、铸造厂,年末工业产值达100万元,利润约12万元。1992年建起粮食加工厂,年产值30万元左右,效益逐年增加。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火炬村教育事业发展较早,民国时期有张公渡小学(初级班),教师1人,学生约40人,教室为后张祠堂,学生自带桌椅。高家庄有私塾一所,张先生为首任,梅兆强先生继任至解放,学生35人,教室为借用私人民房,桌椅学生自带。新中国建立后张公渡初小有学生约50人,政府配置课桌椅,司马庄初小教室为李明山家房屋,老师方宗勤,学生约45人,政府配置课桌椅。随着人口增长,学龄儿童越来越多,1972年村出资翻建教室8间,新建4间,设有5、6年级高小班(张公渡初小2个班,司马庄初小2个班,高家庄1—2年级复式1个班,谢家角5—6年级复式1个班),增加民办教师4名,添置新的课桌椅。1974年在谢家角高小班基础上,新建24间教室,把初小班集中到一起,名称改为火炬小学。该小学1-6年级设有8个班,一个幼儿园,有公办、民办、幼儿老师共11名,入学人数达400人。 1969年村办起村医疗站,有赤脚医生2名。2002年扩改为火炬卫生室,有街道卫生院下派医生2名,一般常见病都能诊治,服务态度较好, 2006年全村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570人。1997年建起村自来水厂,农户用上自来水。工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据统计, 1986年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2006年人均收入达6800元,翻了10多倍。2006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30多平方米,拥有私人大小汽车30辆,摩托车980辆,电话手机1600部,有线电视540户,空调、太阳能热水器逐渐普及。 [文化遗存] 庙宇有司马庄龙王庙、前张小红庙(0被毁),祠堂有前张祠堂和后张祠堂(前张祠堂1958年为火炬副业队所用,后张祠堂解放后用为学校,此处1972年同时翻建仍做副业队办公室和教室)。前张祠堂有着较久历史,张姓人口众多,张氏家谱完整无缺,共有八卷,序一卷张氏家谱百忍堂,始祖武将出身,嘉靖年间自古豫州迁入张公渡,流传16世400余年。该张氏为唐太宗四海五姓之一,谱中记有已故人员名单和坟址,记有16字辈份和祠堂产业。如土地收租,帐目开支等现完整无损。后张氏也是“四海大姓”之一。始于元朝末年,思敬堂,由河南归德县张家坝迁入张公渡,流传24代,该谱保管完整。境内有古桥一座,即张公渡大桥。桥位于后张村和龙都秦淮南庄村之间,跨越秦淮河。1968年被船撞倒,1970年移址新建司马庄大桥(现名为友谊桥)。村内天禧圩起源于宋朝天禧(北宋真宗年号,1017—1021年)年间,相传宋真宗坐船巡视江南秦淮,船经过涵头村,娘娘不慎将玉玺掉入河中,皇帝诏令州府,派民工挑土圈圩,从韦家村、牌坊村、涵头村、周家村等圈出圩埂,将水车干,找出玉玺,后将此圩定名为天禧圩。天禧圩现有人造湖面积670亩,水质清澈纯净,湖内有三个小岛,白鹭比翼,环境优美。圩内所产鱼虾质优体大,味鲜肉嫩。
[以上内容由网友"Karl"分享。]
以下与火炬村相关信息:
以下火炬村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