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玉清
沙玉清(1907~1966)又名王光,字叔明。江苏江阴人。1925年在江阴南菁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河海工科大学预科,一年后转本科。1927年河海工大与南京工专、苏州工专和东南大学合并成第四中山大学,同年又更名为中央大学。1930年春,沙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到北平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在清华,沙于教书育人之余,努力进行科学研究,课题涉及河工、水工、港工、土工基础和水利史,都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1935年出版的《农田水利学》专著,是中国最先把“农田”与“水利”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农田水利学科体系的创始之作,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赞许。沙在河海工大求学时就崇拜的李仪祉先生,1933年应聘担任了清华土木系的名誉教授,旋又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委员长。李先生关于“河患症结所在之大病,是在于沙,沙患不除,则河恐终无治理之日”的论断,使沙玉清走上黄河泥沙研究的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从1934年到1935年,他利用清华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收集了世界各国有关泥沙研究的最新成果,写出了《河流之挟沙量》《河工模型研究水力学》两篇论文,作为他献身泥沙运动理论研究之开篇作。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沙决定到当时河工技术最高的德国留学。1935年6月9日,他上午与同乡同学又同在清华任教的章镜月女士举行结婚仪式,下午就偕妻子一同登上了驰往欧洲的火车。沙在德国的汉诺佛工科大学专修了一年多河工,又只身到水利工程先进的英、法、荷等国实地考察了一个多月。1937年春刚刚回国,便应李仪祉转达辛树帜校长的邀请,到陕西武功张家岗(今属杨陵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接任了水利组主任。1939年西北农专改为西北农学院,沙仍任水利系主任。他以李仪祉提出的“水利事业的最高意义,在于谋全民族的幸福”这一思想训导学生,培养了一批批水利人才。为了教学和科研,他倡议、创建并领导了武功水工实验室和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研究部。前者在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下,短短五年就取得了十余项科研成果,为中国黄河泥沙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后者是中国水利教育史上最早的研究生部,在培养水利高级人才方面功不可没。1942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工程师学会暨各专门学科联合年会上,共宣读了水利工程学科论文16篇,西北农学院就占了6篇,沙本人的《黄土及黄水之认识》和《大禹治水之科学精神--黄河治本探讨》两篇都被评为优秀论文。
兰州工程师盛会上,讨论了于右任视察西北时提出的“十年万井”计划,会后成立西北区十年万井计划研究委员会,沙任主任委员。为推动这一造福西北的计划实施,1943年沙参加了“国父实业计划”西北考察团,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的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新疆哈密、伊宁、塔城、阿尔泰、阿克苏等地实地考察水利,写出了专题考察报告,对西北地区的水利行政、人才、器材和科学研究,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靠一次走马观花的调查,很难把永久性的建设计划制订好,“对西北问题,应从事更彻底而有系统之研究,最为切要”。然而,国民政府对科学家们提出的种种建言,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打算。
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战时迁往大后方的学校纷纷回迁。已在北方工作了十余年的沙玉清、章镜月夫妇,也想借年休假的机会回南方去。正在此时,沙收到被派去接收台湾大学的原中大老师陆志鸿的来信,要沙到台大协助办土木系。还未等他考虑成熟,陆就把其全家的搬迁费汇到了西农,沙决定一人先去台湾看看。1946年暑假他假道南京赴台,却被刚由重庆迁回南京的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挽留,让他担任中大土木系主任一职。重振母校的土木系,沙义不容辞,遂改变了去台湾大学任教的计划,留在南京,就任中大新职。他延揽教学骨干,拟订教学计划,筹建结构力学模型、道路和卫生工程实验室,很快使教学步入正轨。1947年,沙又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混凝土研究机构--中大混凝土研究室。在他和吴中伟博士指导下,研究室在统一混凝土名词术语、统一试验操作方法以及“碱-集料反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受到吴有训校长的赞扬。
新中国成立不久,沙由于身体原因,辞去系主任职务,继续专心探索他的泥沙运动奥秘。他认为,研究泥沙,还是西北的条件好。于是,1952年暑假,他带全家又返回西北农学院,担任水利系教授兼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这一时期,他在教学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继《泥沙分类命名之商榷》以后,1956年发表了《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一文,提出沉速规律、开动(起动)流速规律和挟沙能力规律,是解决泥沙问题的基本规律的学说,在水利界引起高度重视。1958年,沙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了由中苏两国专家组成的三门峡水库野外模型试验。试验方案是按照沙1953年就提出的黄河建库“必须进行大比尺模型试验”的设想制定的,在水电部、黄委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的通力协作下,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和苏联单方面中止合同,最终未能完成。沙根据已经取得的数据和他多年来对动床模型的思考,写成《系列模型延伸法》,在《水利学报》上发表。这期间,他在细颗粒泥沙的开动流速和挟沙水流的挟动流速、群体沉速以及浑水粘滞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沙的体质越来越差。每年秋冬都要发作的哮喘病,常常使他彻夜难寐,只能坐在藤椅上度过一个个夜晚。但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就是要写一本书,疏理自己大半生关于泥沙研究的成果,建立泥沙运动学的理论体系。西农水利教研组得知沙的心愿,专门指定他的长子际德,协助他完成这一著述。父子合作,从1963年暑假开始到当年年底定稿,沙已经累得卧床不起了。这部书名为《泥沙运动学引论》的专著,1965年9月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6年10月30日,沙在西安病逝。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出了最后一句话:“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可以告慰他的是,在他辞世12年后,他的论文《泥沙运动基本规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的最后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在海内外已引起广泛关注。
[以上内容由网友"Peter"分享。]
以下与沙玉清相关信息:
以下沙玉清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