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鸿化
袁鸿化(1910~1943)化名袁少平。祖籍山东曹州(今山东曹县),生于陕西高陵。1924年考入三原县立中学,与同窗好友张策、王炳南、李裕雪等阅读革命书刊,参加国耻纪念活动,并加入了渭北青年社、学生自治会。1926年冬中学毕业在高陵从事农-动,经常到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被选为县农民协会主席。
冯玉祥附蒋-后,袁鸿化转入秘密地下斗争。1931年,中共组织派他到第十七路军骑兵团,公开职务是团部中尉副官,和刘清和、魏志坚、赵启民等建立军中中共组织,发展谈国帆等为中共党员。1932年夏,中共组织在西安城内糖坊街的秘密联络点被敌发现,袁转移到三原,被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派到泾阳游击队任巡视员。1933年1月,泾阳游击队改编为渭北游击第二大队,袁回三原中心县委工作。
1934年袁奉命到陕南宁羌(今宁强)县,在国民党第三十八军杨竹荪团做兵运工作。他化名袁少平,住在团副杨鼎久家,并通过河南人王少华给川陕苏区的通江、南江、巴中等县送信,与红四方面军联络。1935年2月3日,红四方面军攻打宁羌。次日拂晓,袁打开南门,迎接红军解放了宁羌县城。袁等找红军部队工作组接头,由于没有身份证明,工作组对袁半信半疑。经过考察,工作组同意他参与红军工作,不久任中共宁羌县委书记。在红军的支持下,宁羌县没收地主土地、房屋、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保惠火柴厂恢复生产,办起县工农合作社,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将宁羌县革命斗争推向0。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袁正式加入红军,先在第七十三师政治部任文书,后调第三十一军政治部任宣传干事,负责、印发《红光报》和《捷报》。他在办报的同时,还刻印了几十本《共产党宣言》,后被称为“稀世之宝”。9月,他编写出揭露“冀东自治”的多幕话剧《丰台的炮声》,并组织宣传队排演,同年冬在部队演出,受到好评。
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袁被任命为红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干训团政委、随营学校政委,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一批军政骨干。1940年3月,在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并担任中共大队支部书记。7月结业随部队开赴冀南。在一个夜晚通过平汉路日军-线时,他和部分战士与大队失去联系。袁沉着地找准行进路线,带领大家闯过-线。7月,被任命为新四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袁重视部队思想教育,作战间隙,经常请军队或地方领导干部作形势报告,安排党员上党课,讲授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重视宣传文艺工作,组织铁流剧团,先后演出《要钱要命》《控告亲日派》等反对日军“治安强化运动”、揭露投降派嘴脸的话剧、活报剧。在冀南军区文艺汇演大会上,铁流剧团被评为第一名。
1941年1月,新四旅奉命南下华中,策应新四军作战。袁强调到新区后更要加强纪律。春节那天拂晓,部队在曹马集以高粱、玉米面和菜叶做成菜团过年,受到老百姓赞颂。1942年4月29日,日伪军出动几万人“铁壁合围”。袁对全体指战员进行形势和革命气节教育,组织大家以连排为单位举行个人宣誓,《铁流》还专门刊登了徐深吉旅长的誓词。突围时,全旅指战员表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铁的纪律,受到上级表扬。
1943年,担任冀南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袁鸿化,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撰写了《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驳蒋〈中国之命运〉的研究提纲》,系统阐述了国民党的发展史,深刻揭示了国民党政策的两面性,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广大劳苦群众解放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同年10月21日,袁在临(清,属山东)东战役中光荣牺牲。
[以上内容由网友"Stephen"分享。]
以下与袁鸿化相关信息:
以下袁鸿化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