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之巅
西峰的顶上高竖一石,型状如巨鼓,据说,这就是刘秀当年敲击的那面石鼓;在石鼓周围的岩石上,依稀分布着一些老碗大小圆柱型或半圆柱型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当年刘秀骑乘骏马经过此地所留下的马蹄印迹。我站在巨大石鼓上可望东南远处的秦岭最高峰玄象山,雄伟而高大;极目西眺,远处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蓝田山、骊山,依稀可见。近处,脚下这西峰的左右两边如刀削一般,直达山下,一个“险”字了得。
南峰,雄壮浑然,大有领袖群峰之势,因南面为尊之意,峰上建有庙宇。中峰,古木参天,林阴夹道,鸟鸣其间,实在是天然幽境。路边的石缝中,不时还长出几朵盛开的紫色、红色的无名小花朵。一阵阵春风微微吹来,这点点的紫色红色一阵阵颤动着,给这幽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们大多休息于此,尽情享受这自然美景。这松柏遍地、山花烂漫的景色,一直延绵倾覆整个东峰,真可谓“秀色可餐”。
北峰最高,像似大汉挺立,高峻无比。当我站在北峰顶时,突然间感到天地开阔,心旷神怡。南望群山连绵远去;北望则为观赏崇凝、阳郭两塬和沋河川风光最佳之处。极目远去,渭河细如一条舞动的银丝飘带一样,环绕着渭南城,隐约可见;两塬如横卧的两条巨蟒,黄底绿斑,苍苍茫茫,甚是壮观;沋河水库则宛如一面明镜镶在沋河川尽头的两塬之间。
上山之路
石鼓山西峰脚下,抬眼望去却是片片巨石叠加,陡峭无比,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山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大小松柏、杂草从石缝中顶出,顽强的生长着,覆盖着这原本光秃秃的石山。
在崖石缝隙中长出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脚下是被雨水冲刷过的石缝上,遍布细小沙粒,非常光滑。沿着被游客们踩出的这条不是路的路,满头大汗艰难地在这陡坡上往山顶攀爬着。可以说这石鼓山西峰中根本就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这条不是路的路。这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这世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历史文化
若单讲山石景观,山西的天涯石鼓山应该要比海南岛的海畔石阵壮观不知多少倍,主峰海拔达1114米的天涯石鼓山,群峰罗列尤如犬牙交错,山势所指皆直插穹宇。当地人称,山名原本为“天牙”,“天涯”实是隋唐以前文人笔下风雅所致。天涯石鼓山,当然要以其山中莲花峰上的肖形石鼓最为壮观。上得山去,便可见那天然石鼓群石支架,那“鼓槌”则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悍然擂下,直觉得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游人从“鼓槌”下走过,如遇有风的天气,便能闻得阵阵“鼓声”。金代诗人元好问有《天涯山》七言长诗,诗中有“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汀妃出歌舞”的妙句。好像他不但已经听到鼓声,而且这鼓声还能把汉女汀妃那样的古代美女从天国召来,真的歌舞一番呢。“石鼓”尽管只是天涯山莲花峰上许多景观中的一处景观,但是它的成名却悠古。不但在唐宋以后的很多典籍中者对它有所记载,而且早在南有时期就已经史出有名。如《北史》中就有“斩步藩于秀容之石鼓山”这样的记述。这里的“秀容”即秀容郡,此郡设置于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可见“石鼓山”在1500余年前,就有了赫赫大名。人们民经飞惯于将古崞的天涯山和石鼓山统一称为“天涯石”,而事实上“天涯”与“石鼓”实为两山。天涯山居东,石山(即莲花峰)居西。两山摩肩相依,十分亲近,故渐次呼为一体。若追本源,历史上的石鼓山实际要比天涯山享名在先。
历史评价
古人将天涯石鼓山与五峰山匹配媲美,时有“天涯是为天涯,五峰好比地角”。唐末写过“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那样骇世警句的诗人雍陶,据说十年间曾经两度到过我们的天涯石鼓山。第二次来时留下了一首题曰《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诗曰:“每忆云山养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今天的国内外游客大多知道在中国的海南岛有著名的“天涯海角”之美景,而殊不知早在千余年前,在三晋大地上却有一个“天涯地角”的北国名胜已先它而名闻于天下了。因为,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的知名,实际上是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当时的崖州知州程哲题写了“天涯”与“海角”两幅摩崖石刻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