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陕西 > 渭南市 > 旅游景区

唐让帝李宪惠陵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唐让帝李宪惠陵
唐让帝李宪惠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让帝李宪惠陵

  惠陵是唐让帝李宪的陵墓,是唐桥陵陪葬墓中最大的一个。为什么叫“陵”呢?封建社会等森严,君死叫“崩”,葬所谓“陵”;诸候王公丧叫“薨”,葬所叫“林”或叫“冢”啊!而李宪没有做过皇帝,其葬所为什么叫陵呢?这要从李宪的身份经历说起。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长子,武则天的嫡孙。按照当时封建社会的嫡长继承制度,李宪是顺理成章的王位继承人。文明元年(684年)就立为太子,但是自他祖母武则天以来,短短的八年时间,发生七次宫廷政变,手足相残的悲剧,局势动荡林立,李宪审时度势,坚决不就东宫,他在给父皇李旦的奏折中写道:“储副者,天下之公器,平时无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言词非常恳切,李隆基才得以入主东宫,登上龙庭宝座,削平其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为“开元之治”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李隆基能很好地处理兄弟们的关系,在兴庆宫建一楼,叫“勤政务本楼”又名“花萼相辉楼”,表明“红花还须绿叶衬”的道理。里面置有长枕大被,玄宗与众兄弟经常在这里谈诗章、欣赏乐舞,夜深则同榻抵足而眠。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宪逝世,玄宗号恸失声,以为李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谥为“让皇帝”。名誉席嘛!他的坟墓称“惠陵

  ”。史载:“唐内置膳食千余味,药酒三十余色,其地宫建制与诸陵同”,实际上到底如何?让我们下车去看一看。站在陵前首先看见一巨型土冢,形如覆斗倒扣地面,高15米左右,可见是掘土为坑,积封为坟。前树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石碑一通,上有毕沅亲书隶字“唐让帝惠陵”。还有地面上这一残断的华表,是神道石仪的遗存,表明惠陵外部构造与其他唐陵相似。

  2000年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坟四周有南北285米,东西207.5米的“内城”。城内四角有角阙,底面147个平方米。南面没有门,外置门阙一对。结合县志等史料,可知有华表1对、天马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左献殿,右下宫。不过规模较其他陵要小得多。让我们进入墓穴,看其内部结构如何?

  打开仿古木门,大家可以看到18米的斜坡墓道,两侧壁画依次为:云头履飞人——道家形、魂、魄学说的体现;出行仪仗图——旌旗林立,男女侍从前呼后拥,体现了古代帝王的威仪;正面画一0,雕梁画栋,珠帘帷幔。

  紧接着是三个过洞,两侧各三耳室,与三个明天井相间,壁画皆太监宫女,姿态稍异,神情多端,伺奉帝后生活;耳室内存大小两套陶俑(其中有太傅、太保)和两套哀册的出土,充分体现了李宪由太子而让皇的双重身份。

  墓室右侧安放一灰石椁,拟庑殿造型,由10根方石柱和10块镶板构成,东面刻大门,卧容及太监;石柱内外多刻缠枝蔓茸抱鸟、兽、天马等;镶板内侧线雕宫女若干名。

  墓室四壁画有朱雀、玄武及乐舞等观赏图案,到处是如意云仪,墓顶上有表明天象的日月星辰图,与西方天文研究成果所差不大。

  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兵燹战火使城墙、门阙、神道荡然无存,仅一土冢默默地蹲在旷野里,然而历史并没有忘记这位不慕高位,传之贤能的谦谦君子。清代诗人何亮基到此,曾写诗给他以高度评价:“丰山遥望柏苍苍,惠陵高冢辇路旁,宫门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也就是说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典范!

  李宪 (679~742)  李宪(679年-742年1月15日),原名成器。唐朝宗室,睿宗李旦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皇后刘氏。本为太子,后让与其弟李隆基。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又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追谥为让皇帝。早年经历李宪,本名李成器,为睿宗李旦的长子。成器少年时才气过人,成年后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

下一旅游景区:唐睿宗李旦桥陵
[以上内容由网友"Tom"分享。]

以下与唐让帝李宪惠陵相关信息:

以下唐让帝李宪惠陵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