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 > 山西 > 晋城 > 名人

郭象升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郭象升,字可阶,号允叔,又号云舒、云叟,别署可斋。山西晋城周村人,生于1881年。郭氏晋城望族,书香传世。郭象升,行三,天赋聪颖,有过目不忘之才。其名象升,其字可阶,隐寓“天可阶而升也”。第一次乡试,因僻典充于文词,试官不解其义,未能考中。因此萌生了兴学育人的念头,遂暂时放弃功名,到高平设馆授徒。1906年,经举荐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1909年,再赴乡试,中己酉科拔贡,且名列前茅。提学使汪贻书看了他的试卷《崇文名流论》,惊叹不已,批曰:“于一千八百人中得此一卷,令人惊叹欲绝。”誉称其为“劬学之士”,保荐为“硕学通儒”。此后,一度赴京就职。
  郭象升思想开放,关心国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山西大学就读期间,他就与同学武绍先、庞东生共同创办了山西第一份私营报纸《晋学报》,并担任主编,以“发扬旧学,启迪新知,唤醒国魂,以振风化”为办报宗旨,并附设《晋阳白话报》,以提倡白话文。
  民国初年,郭象升由京返晋,先后受聘山西优级师范学堂教习,山西医学专门学堂监督,民军通志局局长,山西大学校历史、国文教员等,在文化教育界崭露头角。与此同时,郭象升的文名逐渐为先任督军、后兼省长的阎锡山所认识,并由特聘撰写文稿,进而出任公职。
  郭象升长于词章考据,文史造诣很深,作文一挥而就。一时间,官方的许多重要典章、文诰多出其手;一些上层人士和豪绅巨富的题名、碑刻也多请他撰文。
  1913年11月7日是清军第六镇统制、燕晋联军大都督吴禄贞将军遇难两周年纪念日。这一天,阎锡山在石家庄车站附近为吴禄贞将军举行安葬仪式,并树碑纪念。由阎锡山署名的碑文——《故燕晋联军大将军吴公之碑》,就是郭象升的手笔。全文洋洋洒洒近两千字,尽述吴禄贞行状事工,工整对仗,令人感佩。
  1917年,阎锡山兼长山西省政。随即,推行“六政三事”,成立天足会等组织。为倡导天足,特发布《山西全省天足总会公告》,这篇公告也是出自郭象升之手。“公告”咨肆汪洋,剖陈利弊,教化作用立现。
  在此前后,郭象升还负责起草了《蔡松坡墓石刻文》《黄克强墓石刻文》等鸿篇巨制,以及阎锡山的其他文稿,诸如《山西各县志书凡例》等,从而赢得了“三晋翘楚”、“文坛重镇”的赞誉。
  1918年8月,郭象升被选为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并兼清史馆纂修。1921年,目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官场腐败,深感失望,遂辞去议员职务,离京返并。以后,历任山西督军府参议、山西省参事会参事、山西党政学院蒙藏问题教授等。1925年,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高师部成立,校长赵丕廉,郭象升出任教务长。赵丕廉政务繁忙,高师部日常事务由郭象升具体负责。1929年7月,高师部成立山西省立教育学院,设文科和教育科,郭象升为文科学长。1930年12月,升任院长。
  1934年,郭象升倡导成立山西文献委员会,并出版了《山右丛书初编》《山西献征》等,同时编撰了《山右丛书目录提要》。
  七七事变以后,省城各大专院校向晋南疏散。郭象升随山大教育学院一同撤离,避居太谷县石庄头村。同年11月,太原失守,郭象升径返故里。
  1938年春,日军将他从晋城胁迫至北平,委以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署长之职。郭象升力辞不就。贾景德闻讯后赋词称赞:“学问文章,首屈指晋阳名宿。为走避青丝白马,草间偷伏。叹息胡为妻女累,蝮蛇东起来同谷。怎恁教羽翼网罗中,吞声哭。天上者,难经目,人间世,书尽读。况韩潮书海,撑肠拄腹。凝碧池头弦管奏,知君不受阶前辱。待相逢辛苦敌中来,西窗烛。”
  1939年,在被胁迫至太原后,日伪政府强行授予他伪山西省文化委员会委员长之职。郭象升无计脱身,常托病不出。后终因忧愤成疾,饮恨而逝。终年61岁。
  郭象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传统伦理观念十分浓厚。文学上继承了桐城派古文家的精髓,造诣颇深。但他从不以学问骄人,而是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毕其一生,著有《郭允叔诗文钞》《渊照楼杂著》《云舒文集》《云舒史怀》《山西历代名贤概况》《山西地理纪要》《晋阳城考》《红白蔷薇战争记》等。 ■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雒春普
下一名人:韩力平
[以上内容由网友"Peter"分享。]

以下与郭象升相关信息:

以下郭象升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粤ICP备17154672号-3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E-mail:service@ke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