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和
杨太和(1904—1935),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
别名杨景荣,1904年8月17日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全家迁居到黑龙江省密山县杨木岗拉拉街。1915年,进私塾馆读了五年书,后因父病故而放弃学业,担负起支撑门户和管理家业的重担。
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杨太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1932年初,他在密山县和志同者十余人组织了抗日力量,不断打击敌人,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迅速发展成一支四五百人的抗日武装。同年,他们投奔了抗日救国军,被编为李延禄领导下的补充第二团,杨太和任该团第三营营长,后又担任该团的副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月,根据“关于建立直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决定”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原救国军中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部分抗日武装为基础,在宁安县孟寡妇屯建立了抗日救国游击军,杨太和担任第一团团长,并率队返回密山县,着手创建密山反日游击区。
这时,他的内兄,密山县伪县长强迫杨太和的妻子抱着小女儿到一团驻地小石头河子去劝降,并以三十垧地和“自卫团总”的官衔作为诱降条件。面对敌人的这一卑鄙手段,爱憎分明、视国家与民族的安危于首位的杨太和无比愤怒,予以严辞拒绝,并彻底与其划清界限。他说:“想让我不抗日,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不打跑日本鬼子决不罢休!”并向妻子坚定地表示:“你愿意等到抗日胜利,全家重新团聚的那一天就等着;不愿等,你可以改嫁。”他还告诉妻子:“既然你哥哥已给日本人办事,那就是汉奸,从此以后,再没有什么私人亲属关系可说的了。”
在杨太和坚定的抗日决心的感召和耐心教育下,不仅妻子留在了抗日部队的驻地,而且还动员了其他一些亲人参加抗日队伍,奔赴了抗日战场。在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斗争中,杨太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开辟和巩固了抗日游击区。1934年春,根据群众提供的情报和伪军中爱国士兵的响应,杨太和率部一举将密山县的小石头河子伪自卫团全部缴械,巩固了抗日游击区。
1934年3月,抗日游击军军长李延禄到党中央汇报工作,杨太和受党的委托负责代理指挥抗日游击军全军军事工作,率领全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活动达五个月之久。
同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巩固和加强对反日游击队的领导,决定将东北各反日游击队统一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9月,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一个师,杨太和继续担任第一团团长。10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杨太和担任第一师师长兼第一团团长。
1934年10月6日,杨太和师长派主力部队攻打密山县城,并命令部队边打边进行政治喊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伪警备队营部,将一连伪军全部缴械。同时包围了伪县公署的日本守备队,经过激战,全部占领密山县城,缴获了敌人各种0138支,子弹万余发,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扩大了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政治影响。
1935年初,第四军根据反围剿和扩大抗日游击区的需要,组建骑兵队伍,杨太和奉命率领一师为部队解决战马问题。1935年2月,杨太和率军攻打了勃利县青山沟的伪森林警察队,毙伤一批敌人,缴获了许多0弹药和五百多匹好马,保证了四军骑兵部队的需要。5月24日,杨太和又率一师一团进攻了林密线上的滴道河车站,包围了车站的自卫团防所,歼灭了守卫车站的日军,迫使大部分伪军放下武器。
1935年9月,杨太和奉命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第四军召开的全军高级干部会议,路经勃利县缸窑沟时,突然遇敌,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率领几名战士掩护部队转移,直至同敌人激战到最后一个人,终因敌众我寡,杨太和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在抗日战争极端艰苦的年代里,杨太和同指战员们转战南北,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一刻也未停止过。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避艰险,不怕牺牲,机智果敢,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深受全师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尊敬。
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以上内容由网友"Taylor"分享。]
以下与杨太和相关信息:
以下杨太和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