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瑶圃
唐瑶圃,原名唐吉昆,字瑶圃,曾用名唐九英、姚新一。唐瑶圃是其在依兰时用的名字。唐瑶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兰旗屯(现属吉林省)。民国16年(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在伊通、德惠等地中学任教。
唐瑶圃从小生长在农村,幼年时就憎恨地主老财,并富有反抗精神。在中学时代就关心国家大事,注意社会问题。为了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放弃中学教员的职务,考入了吉林大学。民国18年(1929年)入北平弘达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给他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他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努力学习革命理论,积极参加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唐瑶圃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革命斗争生涯。
民国19年(1930年)夏秋之季,唐瑶圃从北平回到东北,于桦川中学任英语教师,与董仙桥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学生和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秋,唐瑶圃接受党组织派遣,来到依兰中学任教,开辟党的工作。他是依兰地下党创始人之一。在讲语文课时,选用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呐喊》等著作以启发学生思想,并给学生讲述民族英雄岳飞的业绩,以启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常和积极进步的学生个别谈心,给他们讲述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革命成功后的情况,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一些青年学生在唐瑶圃的启发、教育下提高了阶级觉悟,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在依兰中学建立了党支部。伪康德2年(1935年)8月建立中共依兰县委。唐瑶圃担任了县委的第一任书记。
伪康德2年(1935年)依兰中学、发电厂、城市街道渔民,菜农中均建起党支部或党小组。在依兰县委领导下共有党员100余人。在城乡广泛发展了救国会、反日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通过党团组织的活动在发电厂和火磨工人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发动工人起来斗争,控制了要害部门,给敌人以很大威胁,在店员和街道群众中,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为抗日部队购买布匹、棉花、食盐、药品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游击战争,组织共青团和儿童团员,贴标语、撒传单、宣传群众,打击敌人,派党员团员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抗日团体。火热的革命斗争,培养锻炼了一批觉悟高、革命意志坚强的青年学生,经依兰地下党输送到抗联部队和去苏联学习。
唐瑶圃的革命行动,逐渐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日伪特务机关对唐瑶圃等进行严密监视,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根据这种情况,中共北满省委决定,调唐瑶圃去部队工作,伪康德3年(1936年)12月5日,唐瑶圃化名姚新一,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
唐瑶圃到部队后,经周保中安排,在中共吉林省委秘书处工作。除日常要作外,还担任《救国日报》和《前哨》编委主任和主笔,后任省委秘书长。当时生活环境极端艰苦,除了完成繁忙的任务外,他还在三道通(今林口县)山沟里,亲自动手带领同志们盖房子和开荒种菜。为适应山区生活和战斗需要,他向同志们虚心学习山区行动和生活经验;刻苦练习射击技术。他关心干部、战士的成长,亲自编写教材,在密营篝火旁教给战士学习文化,组织同志们学习革命理论。
伪康德6年(1939年)2月中共吉东省委派他率十余人的小分队,赴方正县境转移省委文件和省委秘书处的印刷物品,胜利完成任务返回总指挥部的途中,于连花泡江西与敌人遭遇。在大量杀伤敌人以后,弹尽无援,小分队全体壮烈牺牲。
省委和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特派一支小部队,找到他们战斗牺牲的地方。同志们满怀对烈士无比敬仰,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心情,将烈士遗体掩埋在连花泡西岸石崖间一棵苍劲古松下,为了悼念牺牲的烈士,全体同志列队鸣枪表示沉痛的哀悼。
[以上内容由网友"Wendy"分享。]
以下与唐瑶圃相关信息:
以下唐瑶圃相关信息关注度最高: